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前花旗經濟學家:中國經濟不排除2次探底 2030年成為最大經濟體

2009 / 04 / 28
前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今(28)日指出,中國靠著投資拉起經濟,如果消費需求上不來,投資將回落。中國經濟不排除二次探底,但中國大陸很可能在2030年再度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天下雜誌》今(28)日邀請前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博士來台,與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先生進行長達兩小時「後資本主義的新世界」高峰對談。從兩岸新發展、新關係、到大陸經濟力崛起,引發人民幣擴張的貨幣戰爭,在兩岸多面向觀點的激盪下,為台灣探尋出新的機會與方向。
沈明高指出,中國大陸很可能在2030年再度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一方面,大陸製造業人工成本的優勢將繼續,目前大陸人工成本相當美國5%,要升高到美國 25% ,需要 30 年的時間。另一方面,製造業規模愈大,產業鏈愈長,將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跨國企業把研發中心轉到大陸,就是一個例證。
第三個理由,中國人均GDP達到三千二百美元,隨著內需服務業的發展,未來5-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立性會愈來愈明顯。目前,中國服務業佔 GDP 比例只有 4成,在世界銀行分類中屬於低收入國家。中國服務業拉高到 6成,地產租賃、金融、醫療、教育與文化媒體產業,未來將有很大的機會。
針對兩岸金融開放。沈明高認為,金融風暴後,中國金融業很保守不敢去買,反應大陸擔心買了以後,管不了。大陸現存金融業還是比較單一,台灣金融業在大陸將有機會。
前總統李登輝兩國論的重要智囊,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不否認中國影響力大幅增加。但他提醒中國,中國在全球經貿舞臺上,用規模經濟、運用獨占力量,只為中國利益做事,長期不是最好的做法。中國經濟長期要發展,必須放棄民族主義,重拾起中國長期的儒家思想,儒家就是王道,不要霸道。
陳博志建議,中國要進一步發展,最大的限制將是自然資源。中國人口佔全球1/4,不應該採用浪費地球資源的方式求發展。中國做為崛起的大國,應該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要發展一直報廢、拋棄的產品。
針對未來兩年經濟前景,沈明高指出,現在靠著投資拉上來,但如果消費需求上不來,屆時投資將回落。中國經濟不排除二次探底。但中國很重視增長,不排除有第二波振興措施。陳博志則認為,成長下降對中國是很危險的事情,過去的高速成長,讓大家充滿期待,但成長趨緩將造成失業率與所得分配的惡化。這種社會不安,會是中國最大的挑戰。
針對兩岸簽訂ECFA,陳博志認為,中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是全球經濟七分之一,不應過度把眼光集中在中國,忽略與其他國家往來。台灣與中國建立更緊密關係,但台灣政府沒有說明且中國政府也沒有鬆口,之後能繼續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陳博志舉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為例,就因為關係緊密,協定簽了六百頁,涵蓋所有的產業。中國跟台灣比,具有規模的優勢,西瓜靠大邊效應更容易出現,政府應該要有配套與週全的準備,畢竟中國不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沈明高則認為,比起美日,中國總量增長還是比較快,如果是他,寧可與中國發生好的關係,由市場來決定。大陸的量體太大,不光台灣,面對中國的發展,美國日本也都要調整。
在人民幣議題上,陳博志與沈明高兩人皆認同,人民幣不可能成為共主,未來將成為日圓、歐元、美元等多種貨幣共處的時代。陳博志提醒,這將加重像台灣一樣的小國,他們企業的風險。企業唯有發展自己獨特的優勢,才能有籌碼選擇報價的貨幣,規避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