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股市下跌是好事

作者:對沖基金Sellers Capital經理馬克•塞勒斯(Mark Sellers)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兩個月前,在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的專欄裡,我列舉了自己多年來對股市的一些了解。當時,我把股市比作在線撲克牌游戲,有匿名的對手和各種不斷變化的可能性。讀者對這篇專欄反映不錯,所以本月我決定重拾這個話題。以下是我對股市的更多了解。
1.人們處理不了高回報。
人們說是想在股市上掙大錢,但由於人類的心理,極少有人能處理好隨之而來的波動性。損失1美元,即使是暫時性的,其痛苦程度也遠大於賺取1美元帶來的快樂。
《財富公式》(Fortunes Formula)一書詳細描述了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數學家約翰•凱利(John Kelly)發明其公式的淵源。根據他的公式,如果一位賭徒能夠估算出獲勝的幾率以及獲勝的回報和失敗的損失,這位賭徒就能決定最佳下注額。這道公式也可以改良一下,使之適用於同時下多個賭注——換言之,股票投資組合。
像我這樣對凱利公式進行一番研究,就可以顯而易見,要獲得最優投資組合回報,投資者必須心甘情願地承受大量的波動。這是因為,在你發現有利的風險/回報機遇後,凱利公式會讓你集中資金大筆投注,而資金集中就會帶來波動。
這對多數人來說是不可承受的,因為人們會非理性地將短期波動等同於冒險。因此,人們並非爭取與高度波動相伴的最優投資組合回報,而是去爭取與低波動相伴的次優投資組合回報。這就是很少有基金能脫穎而出的原因,因為它們給客戶的是客戶想要的東西。
2.避開大輸家比發現大贏家更重要
歸零(破產)的股票在一路趨於零值之前無一例外地看上去都很便宜。許多人受到吸引,買入這些下沉的船只,壓注於它們能夠脫險。避開這些陷阱是營造成功紀錄的關鍵。如果你能學會避開那些一路下滑最終一蹶不振的股票(即破產股),你就有更大的機會在今後做得更好。
這意味著,在買進一只股票前花些時間去考慮你會損失多少錢,要比花同等時間去想能掙多少更為重要。規避損失而不是發現大贏家,這才是長線制勝的法寶。
3.即使你不使用保證金,你也有可能在使用槓桿。
我曾聽到許多基金經理自豪地宣稱從不使用槓桿工具。他們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是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崇拜者,因此也了解巴菲特常常談到的「透視收益」的概念。但並不是只有收益可以「透視」。這種思路也可以用來思考負債問題。如果你購買那些身處困境、負債累累、不再受寵、瀕臨破產邊緣的公司股票,期待著它能翻身,你就是在使用槓桿。
考慮一下這個例子:你有一個10只股票同等權重的投資組合。其中一只是一家處於困境的銀行,它在「次貸大屠殺」中遇到了麻煩。銀行典型的槓桿比率約為10:1。因此,即使你投資組合裡的其他9家公司都沒有負債,你的槓桿比率已是2:1,因為你將10%的投資組合投資於一只槓桿比率為10:1的股票,讓你的平均負債權益比達到了100% 。
保證金負債的主要好處是,你可以控制清償負債的時間。它的不利因素是,你每天都要按市價進行結算,而你投資組合中的槓桿融資銀行則可以推遲記錄損失,除非損失太大以致無法隱瞞。我更願意選擇前一種負債形式,因為我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狀況。
我在此並非是要倡議使用槓桿,只是有一位投資組合經理說他不使用槓桿,但他的投資組合裡卻滿是金融公司,這讓我很惱火。先生,您就是在使用槓桿。更糟的是,您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使用槓桿。
4.希望股市上揚並不理智。
為什麼股市上揚時每個人都那麼開心?當股市創下新高時,CNBC商業新聞頻道裡那些名嘴們絕對顯得有些飄飄然。對於CNBC來說,這麼做無可厚非,因為他們在牛市裡能得到更高的收視率。但對於投資者來說,歡慶牛市行情是一種極不理性的行為。
如果你打算在未來20年內持續投資於股票,面對牛市的理性反應應該是失望。在市場下跌的時候,你可以用更低價格買進股票。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對於一位長線購股者來說,最佳情形就是股市下跌50%,並在此水平保持15年左右,然後在他們即將退休需要用錢的時候,再來上連續幾年的牛市。
因此,在股市走低的時候,高興起來吧。
作者系晨星(Morningstar)的前資產策略師,現在經營芝加哥對沖基金Sellers Capi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