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摩根士丹利的兩處敗筆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麥晉桁(John Mack)希望投資者知道,他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嗯,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但這跟他將要放棄的那筆獎金無關。這位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老板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已經很幸運了。此前,這家銀行披露本季度的賬面減記共達94億美元,而且首次出現季度虧損。是的,摩根士丹利可以說,自己有少數業務還挺紅火,比如財富管理。但美林(Merrill Lynch)也可以這麼說,而美林抵押貸款業務的賬面減記卻導致了斯坦•奧尼爾(Stan O'Neal)的離職。
就算按照當前次貸危機中的標准衡量,摩根士丹利賬面減記的規模也足以讓人掉下巴。大約有10來名交易員建立了頭寸,以沖銷做空次貸的成本。倘若順利,做空次貸最多會讓這家銀行進賬20億美元左右。但事實上,它卻付出了70多億美元的代價,原因是這些交易員的正確直覺,被一個不斷惡化的最高評級「債務抵押債券」(CDO)多頭頭寸徹底壓倒。怎麼能發生這種情況呢?
從風險管理角度說,摩根士丹利有兩處敗筆。第一處是在壓力測試方面。以歷史上的虧損,即便是創紀錄的虧損,並放大多少倍,也無法比擬這種平生難得一遇的危機。當然,摩根士丹利並非唯一一家判斷錯誤的公司。它之所以拿如此巨大的多頭頭寸(大約140億美元)來抵消做空成本,正是持有和市場相同的觀點:這種證券風險很低。
對投資者而言,主要問題在於第二處敗筆——安全防範措施。一旦模型失效,安全防範機制可以制止災難性的冒險行動。這不只是系統和過程的問題。這是文化和心理的問題,打個比方說,這是你什麼時候強迫交易員平倉、承受打擊的問題——雖然他們認為(也許其他大多數人也這麼認為),如果再多等等,狀況可能會有好轉。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