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全球食品面臨第2波漲價

聯合報╱2007.12.18
小麥和稻米期貨價格均創下歷史新高,黃豆升至34年高點。全球農產品價格已登上更高基準,預料世界主要經濟體將面臨第二波食品價格上漲。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周五盤後電子交易,小麥2008年3月期貨首度漲破每英斗10美元;1月稻米期貨寫下每英擔13.31美元天價;黃豆每英斗11.9225美元的價格創1973年6月以來高點;玉米價格也升至11年高點。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這些創紀錄的價格在今天成為食品業的基準,連鎖上漲效應將在未來數月傳達到消費者層面,增加通貨膨脹壓力。
批發市場今年夏季出現的第一波穀類食品價格上漲,現在已經滲透到整個供應鏈,導致通膨上升。美國顧問公司「先進經濟解答」分析師賴普指出:「今年的糧價上漲速度是1980年代以來最快紀錄,但漲價的最嚴重影響要到2008年才會出現。」他預測,未來五年糧價上漲幅度將達7.5%,遠高於過去十年的2.3%平均幅度。
歐元區11月分糧食價格漲幅達4.3%,推動歐元區的通膨率從10月分的2.6%升至3.1%,創下六年新高。在美國,11月分食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4.8%,帶動整體通膨率升至4.3%;而英國10月食品價格漲幅已達到5.1%。
在上周五的交易中,明年3月交割的小麥和玉米期貨合約新基準價格,比即將到期的12月小麥期貨價都高出4%以上。
大宗農業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包括需求上升、欠收和糧食庫存減少的結果,加上生質燃料搶走玉米原料,新興經濟體肉類和奶製品消費增加,都增加農業大宗商品的供給壓力。據美國農業部預測,全球玉米庫存將跌至33年最低紀錄,僅夠7.5周所需;全球小麥庫存僅夠9.3周所需,為47年低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