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高油價衝擊 亞洲GDP剩6%

通膨壓力鍋 NB率先漲價
2006年,平均每桶油價僅達66.1美元,雖然油價逐步墊高,去年平均油價也僅來到72.3美元,今年則在投機客伺機炒作及能源議題不斷討論下,黃一平說,今年的平均油價恐將來到141.7美元,增長幅度逼近96%,在油價每季以2成漲幅飆升下,年底要見到200美元絕對不再是謬論。
在高油價和全球經濟景氣趨緩的雙面夾殺下,黃一平表示,倘若年底油價叩抵200美元大關,預估今年亞洲經濟成長至少降低1.5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如果以目前預估,今年亞洲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將達7.5%,在高油價的侵蝕下,亞洲經濟成長恐只剩下6%,相較於去年的8.7%,大幅下滑2.7個百分點。
服務產業 蓄勢上漲
尤其以高能源密集帶動經濟成長的國家,將受創最嚴重,如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都是以高能源密集來推動經濟向上成長。若以石油消耗量與GDP成長做比較,台灣每100萬美元的生產總值就需要143.6噸的石油量,是亞洲區石油密集占GDP成長比重第3高的國家;而且台灣又不如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可以自產部分石油減輕油價高漲壓力,油價「升升不息」自然對台灣經濟形成一大衝擊。
在萬物齊漲的廣泛衝擊下,通膨問題已成為全球性危機,以目前通膨兩大主兇—油價和糧價的大幅飆漲來看,黃一平認為,輸入性通膨全面衝擊亞洲國家,亞洲平均CPI恐將再增3.5個百分點。
另外,從4月亞洲經濟數據顯示,亞洲國家的工業製造和出口訂單成長都出現疲軟走勢,但物價指數卻居高不下,薪資水準又並未同步提高,多數國家的通膨率都已超過官方預估,讓各國央行面臨通膨壓力和經濟趨緩的兩難局面。
油糧價格同飆升,在資產保值的概念下,導致房價、租金水漲船高;然而,在租金提高、大陸勞動合同法造成勞資成本增加,「服務業將引爆第3波通膨。」瑞信證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說:「什麼都在漲啊!」。確實,在原物料價格齊漲下,為了反映成本,服務業不得不將漲價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第3波通膨」的到來恐怕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