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CM Asia Pacific行政總裁康禮賢(Mark Kony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6月12日
在4月份令人矚目的反彈使投資者紛紛重返該地區之後,亞洲市場5月底出現拋售。4月份之前,由於對經濟放緩和通脹壓力不斷加劇的全球性擔憂,亞洲市場一度遭受重創。
現在,最令投資者擔憂的是通脹壓力不斷加劇,目前石油、食品和大宗商品價格聯袂上揚,正引發市場對於通脹加劇將限制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
過去15年內,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一直容易受到通脹沖擊。這損害了該地區的競爭力,並影響了央行的信譽。
一段時間以來,分析師們一直在跟蹤中國食品價格,將其作為判斷未來工資上漲的主要指標。過去10年中國內地經濟不斷加速增長,大批工人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和工廠工作。由於這種勞動力遷移和農業領域投資不足,農業生產力未見改善。
如今,生活標准的提高對食品供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結果是,食品價格穩步上漲,並直接影響到工資和更為普遍的價格。中國政府很早就認識到食品價格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潛在威脅,並尋求通過結合運用針對特定經濟領域(尤其明顯的是住宅市場信貸增長)的貨幣及行政措施,為經濟降溫。
在亞洲其它地區,大宗商品及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正在考驗各國央行爭取主動的能力。例如,由於認識到取消石油補貼會引發通脹,印尼央行及早行動,上調了利率。
在上一個經濟周期,由於央行在管理補貼變革的影響方面未能展現出一種經過深思熟慮、有節制的態度,導致有關當局在國際投資者的信任方面蒙受了巨大損失。此次,它們接受了以往的教訓,而從投資者的舉動來看,也消化了進一步調高利率的預期。
越南所謂的「前沿經濟」(frontier economy)也感受到了壓力,越南央行最近大幅加息至12%。隨著國際投資者在經濟低迷中遭受損失——日本投資者是2007年越南市場的大買家,去年的前沿市場似乎又一次變成今年的最大挑戰。
並非亞洲所有地區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都對通脹持負面看法。在日本,經濟增長乏力加之持續存在的通縮威脅,或許令該國成為亞洲地區的特例:一些通脹可能有助於克服某些結構性障礙。近期股市低迷與美元不斷走軟同時出現,出口商再次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有關人士希望,價格適當上漲可能有助於那些受國內消費因素影響的企業,使利潤率有所增長。從歷史情況看,亞洲地區通脹的上升起初對股市是利好,為更高的定價和業績提供支撐。然而,在經濟周期後期,由於經濟喪失競爭力和利潤率受到腐蝕,市場通常會蒙受損失。與此同時,央行堅持盯住美元的政策,因此在試圖避免隨後價格上漲造成的損害方面不夠主動。所以,在當前的周期中,投資者正密切審視央行的政策,而決策者有機會在國際上確立自己的信譽。許多國家央行已行動起來,上調利率並收緊信貸。
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的決心或許令投資者感到吃驚,並因此提高了自己的聲譽。再三緊縮貨幣供應量的舉措,或許會以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為代價,但很可能已起到了防止泡沫形成的作用——從更長期的角度看,泡沫的代價可能更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