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馬英九率領台灣「拚經濟」(下)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席佳琳(Kathrin Hille)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對兩岸直航的禁令,加上台灣對大陸公民的不歡迎態度,也使跨國公司不願在台灣增加的員工和區域部門。多數分析師預計,這種局面在馬英九治下將發生改變。蘇廷瀚表示:“台灣將向大陸資本和民眾開放,這樣台北可以成為大中華地區的一個服務業中心,就像香港和新加坡那樣。”
並非每個人都持這種樂觀看法。“我認為(與大陸的關係)不是主要問題,”瑞銀(UBS)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吳德愷(Duncan Wooldridge)表示。“台灣已經是世界上與大陸一體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體;韓國和日本均存在國內消費疲弱的問題。為什麼只有台灣應通過密切與大陸的關係來改善呢?”他預計,馬英九這屆政府將享受一個“蜜月期”,但從更長期的角度而言,它將無法滿足市場的預期。
馬英九強調,與大陸之間的聯系只是其經濟政策議程的一個方面。作為補充,他還將努力推進其它雙邊及地區貿易協議,並計劃通過一項規模為4萬億元新台幣(合133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來刺激當地需求。
不過,釋放台灣從其與大陸強大貿易及投資聯繫中獲取更大益處的潛力,仍是未來時期一個關鍵的心理驅動力。吳向紅認為,香港的經驗可以提供一個寶貴的範例。“1997年回歸後,香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因為當時有人覺得香港將在大中華區被邊緣化,”她表示。“盡管存在不同,但這也是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
在香港與內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後,香港的命運發生了轉變。該安排允許香港的銀行投資內地銀行,並准許內地一些省份的居民赴港旅游。
就台灣而言,經濟學家表示,主要的影響可能來自於以下情況:企業放棄以往那種不願在當地投資的態度,因為在預計台灣的吸引力將上升的時候,稅收變動和勞動力成本不斷飆升影響了大陸的投資環境。“簽署CEPA後,香港年經濟增長率平均達到了6%至7%,高於2003年以前的3.5%至4%,預計台灣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效果。”
台灣人目睹了台灣從威權的一黨制轉變為亞洲最具活力的民主政體,他們可不願意拿台灣與香港作比較。因此,這種比較無法超越純經濟學的範疇。自1987年解除戒嚴令和上世紀90年代初引入民主以來,台灣逐漸發現了自己的身份。目前,島內只有極少數人接受未來與其強大的鄰居統一的想法。
馬英九認為這些曲折是讓選民接受自己的必要條件,這證明了目前這種新身份何其根深蒂固。在競選初期,馬英九曾表示,其政黨的長期目標仍然是最終實現兩岸統一。但眼下他的立場是: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這一觀點最早是由民進黨提出,多次遭到了北京方面的強烈反對。他還強調,自己不會就統一問題進行談判,而只會圍繞如何處理雙方的敵對展開談判。
國民黨代表表示,該黨目前和未來的重點都是台灣的權力,而非在未來統一後中國的角色。台灣國立政治大學(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政治科學教授何思因(Ho Szu-yin)表示:“即便在馬英九之後,也很難想象任何國民黨政客會認真考慮統一問題。”何思因也為國民黨工作。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主要區別,可以描述為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差別。民進黨創建於上世紀80年代,旨在反對國民黨獨裁的一黨政體,該黨公開鼓吹台灣獨立。過去,國民黨試圖給台灣施加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並堅持其最終實現統一的目標,但自從為了政治上的生存而進行民主化改革之後,國民黨已轉向了中間路線。“我們也愛台灣,但我們是以一種現實的方式來愛。我們認為,如果我們沒有財富,就沒有權力,”何思因表示。“經濟實力就是台灣存在的理由。”
這肯定與大陸的長期目標有所不同。台灣的兩岸關系知名專家之一、中國文化大學(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教授蔡瑋(George Tsai)表示:“大陸領導人希望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實現和平統一。”但他認為大陸領導人眼下是滿意的,因為馬英九已經表示,他這屆政府不會考慮正式獨立問題,這令大陸領導人感到安心。
因此,北京與台北之間新的開始可能遠不止商業方面的問題,即便這不會將台灣推上統一的道路。
蔡瑋表示,到馬英九首個任期結束前,大陸與台灣可能會實施一些構建信心的措施,例如交流武器部署和軍隊調動的信息,以及建立軍方之間的溝通渠道,以降低爆發沖突的風險:“這對另一個4年(任期)來說是個好的開端,遠遠超越了1949年以來所實現的任何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