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 03 / 17
大宗商品原物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遭逢過金融泡沫的項目。早在17世紀的荷蘭,就曾出現哄抬鬱金香價格的熱潮。
西元1637年的 2月,鬱金香花的價格被大量投資需求推高至 1磅1500荷蘭幣(guilders)的高峰,幾乎與一位普通木匠 4年薪水總和一樣多,在短短 2個月內價格就翻漲了10倍,交易的水準完全不是建立在供給和需求的基本面上。
喊出歷史高價之後,鬱金香球莖的需求很快就消失殆盡,而價格也應聲暴跌。
看過 400年前的經驗之後,有些分析師堅稱,現在的原物料市場也面臨另一波泡沫化危機:因為原油價格飆漲,銅、小麥、咖啡也到達了數十年以來的新高紀錄,同時這些大宗商品吸引前所未有的熱錢投資。
花旗集團首席美國策略顧問Tobias Levkovich就抱持這樣的觀點。他表示最近的報告中顯示,原物料(特別是黃金)已經接近「前景泡沫」,因為投機熱錢紛紛湧入,合力把價格推高,未來將無法維持。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分析指出,過去10年,分別發生2001年爆發的網路泡沫化以及去年重創市場的次級房貸危機,究竟原物料會不會真的變成第 3個泡泡?這個問題還在各家爭論不休。
英商Barclays Capital銀行分析師 Kevin Norrish並不認為目前大宗商品漲幅是泡沫化的前兆,他表示,價格上揚源自基本面因素趨動、需求強勁所導致,幾項漲破紀錄的原料,是因為供給持續縮減、生產成本上升,所以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倫敦原物料經理公司 Sempra Metals的分析師John Kemp 認為,當投資人捧著銀兩大量湧進原物料市場,期待商品價格繼續飆升時,泡沫已然形成。他說,大宗物資持續上漲,不可能對經濟體沒有影響,中央銀行擔憂通膨加劇也勢必著手進場干預。
原油價格創下空前紀錄,上探每桶 110美元,與2007年年初相比,升幅超過 80%。
儘管有些人不同意原物料泡沫化正在成形,分析師們倒是一致同意,投資人對原物料的熱情過於集中,實在有點衝太快。飆漲的天價下,引發許多問題與後續效應。
倫敦 Macquarie銀行的Jim Lennon表示,過去幾年間,投資原物料指數的資金從1998年不到 100億美元飆升為去年的1420億美元。另外,投資人今年初前 2個月再倒了 300億美元鈔票進入市場,目前在商品市場流動的投資資金高達1720億美元,預計2008年年底,所有指數基金投資金額會高達1900億美元。
各種投資工具伴隨著市場巨大資金流動而生,新的原物料 ETF(Exchange Traded Fund)和中期票券出現,根據Barclays Capital銀行的資料顯示,上個月約有 140項投資原物料的金融商品開賣,數量最多,甚至比2006、2007年單月發售項目多了一倍。
該資料上周也調查了機構投資人的意向,結果顯示,機構投資人多半計畫繼續釋放資金進入原物料市場,一是考量到平衡投資組合,二是原物料最近表現突出,在股市及債市跌跌不休之際仍持續上漲,另外也以此對抗通貨膨脹。
分析師憂心商品市場泡沫化,是擔心轉進大宗商品的投資人可能不太考慮資產類別的基本面,反而抱持著轉進只是為了在此海撈一票的態度,因為到目前為止,投資原物料的收益的確比股市和債市更好。
也有分析師認為,投資人堅信原物料會繼續漲下去的心理,顯示出對新興市場信心十足,不受美國經濟放緩影響,認為未來全球對原物料的需求還會繼續走強。
發展中國家是原物料需求面擴大的主要原因,以石油為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內以外的國家是2004年至2008年石油消費大戶, 90%的增幅來自這些後進發展國家。
Lehman Brothers 的分析師Ed Morse表示,就在資金大幅投入、推升市場至不可思議的高價之際,供給方面的快速緊縮甚至早於需求下降的出現。
因為供給大幅減少,包括金、白金、銅和鋁減產,南非、智利和中國的發展動能被迫放慢。2006年下半與去年下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決定讓原油減產,導致庫存減少。另外,氣候變動導致農作生產受影響,農產品存量銳減到60年來前所未見的水準。
儘管一般認為基本面才是主導價格的因素,因為大宗商品比較不容易受到投機客特定的操弄而影響(例如鐵礦或稻米)。但現在情況卻不完全如此,這些商品價格也同步勁揚。
以鐵礦來說,2003年到2008年間鐵礦的價格暴漲了350%。實際上鐵礦是掌握在 3家採礦公司以及少數煉鋼廠手上,這些企業每年就生產進行私下協商。可是鐵礦這段時間的漲幅卻遠遠超過黃金或原油,這些被視為高度暴露在金融投機人士面前的產品,同期黃金的漲幅是174%,原油則是250%。
認為這波商品上漲並非泡沫的分析師指出,價格沒有發生接連起漲的現象。雖然部分原物料(例如石油或鋁)過去 2週上揚,但像豬肉就呈現下跌,去年錫價突破歷史紀錄,但是鋅價猛跌。
銀行與避險基金經理人表示,這波原物料的投資風潮可能給投資人錯誤印象,認為現貨的大宗商品價格將被投機人士抬高。他們表示,許多新進場的投資人都在關注長期的原物料需求,而非短期供需平衡,因為這些投資人相信新興市場工業化與都市化將有助於商品的長期消費。
但分析師Ed Morse認為,由於缺乏長期的期貨合約,看好長期原物料價格的投資人只能將資金放在原物料指數及其他短期合約,然後,現貨價格就漲上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