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08.09.23
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申請轉型成商業銀行,代表20年來高槓桿操作、低法規限制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業,已經走入終局。
這些投資銀行的業務核心是高槓桿的風險操作。美林的槓桿倍率在去年高達28倍,摩根士丹利攀至33倍,高盛公司也有28倍。而直到瀕臨破產前,雷曼兄弟公司的金融槓桿也高達30 倍。
金融槓桿30倍,意味著投資銀行只用5美元本錢就可以做150美元的投資,只要這些投資有3%收益,這家投資銀行就可進帳4.5美元,賺到近一個股本。但相對地,只要投資損失3%,銀行的股本就立刻損失殆盡。
過去幾年來,金融市場充斥著苦無去處的遊資。長期低利率與低通膨的環境讓資金取得非常容易,高槓桿籌資因此得以進行。
華爾街投資銀行可以從事如此高風險的操作,一方面是數十年來的金融自由化使他們沒有太多法令的束縛,一方面是現代金融工具的演進,使投銀以為自己有能力掌控風險,永遠站在贏錢的一邊:局部市場可能輸錢,但整體市場要不永遠長期上漲,要不早已用新奇的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把風險分攤出去。
但這樣的如意算盤在次貸風暴爆發以來已完全破局。美國房市先是遇上「機率甚低」的全國性重挫,信用市場出現「百年難遇」的違約潮,貨幣拆借市場出現數十年僅見的凍結危機,所有極端狀況一次到齊,風險槓桿過高的投資銀行立即大幅虧損,難以籌資,面臨滅絕。
高盛公司在這波金融風暴中可說是使出「閃子彈」的神技,但最後仍選擇投向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管制網,將大幅減少槓桿比率。連最強悍的投資銀行也放棄了高槓桿的營運模式,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金融槓桿將向美國銀行、美聯銀行的11倍看齊。
這證實了風險槓桿縮減與金融管制收嚴的趨勢。獨立投資銀行已走進墳墓,現在的焦點是,同樣高槓桿操作的避險基金業者,是否也終將繳械投降,落入嚴密的法規管制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