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安德魯•伍德(Andrew Wood)香港報道
2008年5月20日
從社會騷亂到價格飛漲,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食品短缺在亞洲產生的影響已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並且也讓該地區的投資經理們大受鼓舞,全力銷售糧食相關投資產品。
包括穀物、肉類、乳制品和糖在內,基礎食品價格在過去一年飛速上升。截至4月份,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監控的包含55種基礎食品的一籃子糧食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了53%。
穀物和植物油的價格在此期間上漲了一倍。由於世界上幾個最大的大米生產國政府(如中國、越南和印度)限制大米的出口,以確保滿足國內需求,致使米價在過去幾周創歷史新高。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駐香港的亞洲策略師保羅•肖特(Paul Schulte)表示,許多原因導致糧價上漲。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其中之一。「當經濟產出達到人均2000美元的時候,蛋白質消費就會增加一倍。對肉類以及穀物飼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在台灣、韓國和日本快速發展期間就曾發生這種情況,現在,這正在中國發生。」
肖特表示,盡管糧食價格最近出現上漲,但實際價格仍然低於1975年的水平。幾十年來,農業的投資回報率很低,並且生產率增長陷入了停滯。不過現在,只要政府不通過價格管制手段過多地扭曲市場(此舉非常危險),那麼,價格上漲將會激勵農民改善他們的經營方式。
很多機構已經從農業的破壞性變革中發現了投資機會,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即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它在2006年就預料到了這樣一些趨勢,建立了一個全球農業企業基金(Global Agribusiness Fund),對與食品相關公司進行投資,其中包括農場主、生物科技公司、設備制造商、食品加工商以及銷售商。
德意志的數據顯示,全球農業企業A2基金(Global Agribusiness A2 Fund)在過去的6個月內已經上漲了5.5%,表現強於香港股市大盤。恆生指數(HIS)同期下跌了12.5%,波動性為42%,而德意志銀行這一基金的波動性只有23%。
最近的一個發展是結構型產品。英國銀行巴克萊(Barclays)本月在香港和新加坡推出了它的全球農業德爾塔基金(Global Agriculture Delta fund)。購買這一基金的散戶投資者相當於投資於20種期貨,其中包穀物和活牛。這些期貨都包括在羅傑斯國際商品指數(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Index)的農業分類指數裡面。
巴克萊表示,糧食題材遠遠超過了糧食本身。能源行業也創造出了對農作物的新需求,比如從棕櫚和其它植物油中提取生物燃料。這些需求反過來又推動這些大宗商品的價格漲速快於通脹,並且助長了投資者對大宗商品市場的興趣。
雷曼兄弟亞洲資本市場結構型產品部門主管馬丁•伯奇(Martin Bertsch)對此表示認同:「生物燃料來自你可以食用的大宗商品。」
自去年8月份以來,雷曼兄弟一直在面向亞洲投資者銷售基於糧食的結構化產品。「它們非常引人注目,」伯奇表示。本月,雷曼兄弟以一份典型的日式便當(外帶或午飯)內容為基礎,推出了一系列保本型商業票據。這些票據的發行對象,是那些認為豬肉、大米和大豆價格在未來1年至1年半的時間裡將繼續上漲的投資者。它們可以用美元、韓元和澳元來購買。用澳元購買極具吸引力,因為澳大利亞國內利率已經達到12年來的最高水平。
伯奇表示,主要客戶是散戶和私人銀行投資者。「銷量最大的是香港、中國內地部分地區、新加坡和台灣。韓國人興趣不大,因為他們更加關注國內市場。」
伯奇發現,最近幾年,亞洲投資者看待結構型票據的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得類似的投資工具打包更為有效。「過去,人們非常關注分紅以及你如何計算它們,現在,人們關注的是題材,」他表示。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與投資者切身相關的很多因素的驅動,包括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需求限制以及與投資者密切相關的氣候變化問題。」
「如果生活在亞洲的30億人早上起來沒有足夠的食物,問題將會很嚴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