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攀升但各國都在擔心通膨問題,經濟學家卻預測,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不用太擔心通膨問題。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昨日應邀來台演講時指出,中國內需的消費力量正快速崛起,今年龐大的消費力足以抗衡通貨膨脹的影響,且除非今年薪資調升,明年中國才會面臨通膨壓力。
明年才有通膨壓力
陶冬指出,中國正從世界的工廠轉變為世界的市場,由於今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促使生產成本增加,加上工資上漲、加值稅減免的取消、人民幣升值、原物料價格飆漲、日趨嚴苛的環保標準等因素,愈來愈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工廠將撤離中國大陸。陶冬預測,3年內出口業的重鎮廣東可能有1/3的出口工廠會關廠,中國大陸也不再是企業海外生產基地的首選,但旺盛的內需仍使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市場之一。
陶冬表示,從二次大戰之後,全球每年都有約2.5~3%的通貨膨脹,這是正常現象。但由於過去5年全球通膨幾乎等於0,今年的通膨現象才會引起恐慌。雖然油價持續飆漲,短線投機成分高,但長線也不至於會跌破每桶100美元,不過油價再大幅走高的機會不大。
陶冬解釋,由於民眾的薪水並未調升,油價過高反而造成需求減緩,除非薪資水準上揚,否則通膨壓力不會再上漲。因此,今年中國的通膨壓力不升反減,官方的宏觀調控政策也可望鬆綁。但如果中國今年薪資增加,明年將再度面臨通膨壓力。
印度消費力量崛起
台灣工銀投信海外投資處經理楊惠元則表示,中國、印度崛起後,亞洲已成為與歐美相當的經濟共同圈。例如可口可樂、沃爾瑪、麥當勞等全球企業對中國與印度市場虎視眈眈,未來亞洲企業也可能因龐大亞洲新興市場的洗牌效應,有機會成為全球產業的龍頭。
例如,韓國的LG連續2年的營收中,高達4成來自於印度,其家電已在當地位居第一,而NISSAN上周也宣布要在印度生產3000美元的汽車,搶攻低價汽車市場。而印度、馬來西亞每年生產的棕櫚油更高達53%輸出至中國、印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