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信評業沾惡名 穆迪股價照漲

2009-06-08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信用,乃人對人的信心。」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公司(Moody’s Corporation)紐約總部廿樓的一根鍍金橫樑上,鐫刻著這段話。然而當初為許多高風險金融商品蓋上「頂級」戳印、釀成金融風暴的元凶,正是穆迪這類信用評等公司。
那些金融商品如今幾乎一文不值,但令人訝異的是,許多投資人似乎仍對穆迪深具信心。今年是穆迪成立一百周年,股價從去年九月股市黑暗期開始就在高檔盤旋,迄已上漲近四四%,本月四日股價則接近廿九美元,儼然是股市投資人的寵兒。
儘管業界的悲觀預言者紛紛提出警告,華府要求改革的聲浪未歇,但華爾街仍然在下賭注,賭信評業將可豁免激進的改革,繼續像以前一樣:受到保護,獲利豐厚,而且利益衝突氾濫成災。
若干改革當然難以避免。美國國會正在研議信評業者提供的評等,是否繼續受美國憲法修正條文第一條的言論自由保障。
此外,民主黨籍參議員瑞德已提出法案,降低投資人控告信評公司失職的門檻。業內人士也預期證券交易委員會將會小規模動作,以減少利益衝突,甚至可能獲得某些新權限,加強監管信評公司。
不過這些都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穆迪與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等知名信評機構一面收受發債公司的報酬,一面評量這些公司發行的債券信用等級。在這種「發行者付費模式」下,信評業者為了追求最大利潤,可能不惜犧牲投資人權益,結果危害整個金融體系。
穆迪的獲利雖然不如鼎盛時期,但今年的營業利益率仍有三七%左右。Piper Jaffray公司資深分析師艾波特表示,金融監管機關不可能改變發行者付費模式,而隨著資本市場解凍,企業再度銷售債券,穆迪的業績還會更上層樓。
不過近來有幾家新興信評公司,改採向投資人收費的模式,以期根絕利益衝突問題,提高評等報告的可信度。這種正本清源的作法能否成為主流,金融市場正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