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劉憶如看天下-美國銀行壓力測試之後

2009-06-01 中國時報 【劉憶如】
相較於過去八、九個月以來,今年的五月無疑地是最令人重新燃起希望的一個月分了。雖然對於全球經濟究竟是否已接近谷底仍有許多矛盾的訊息,更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究竟不但已見曙光,且已有愈來愈多的討論焦點由過去的「景氣何時落底」轉為「復甦將為何種形式」。這些轉變自四月初的G20會議後立下第一步基礎,其後更於五月初美國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出爐後,得到更進一步的支持。
壓力測試結果 市場疑慮暫解
如果說雷曼事件引爆的是全球信心的崩潰,那麼這八個多月來對於信心重建的努力至少已逐步看見效果。G20會議所達成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暫時去除大家對於東歐的擔憂,因此有效地化解今年第一季時時刻刻存在的「二次金融風暴何時再起」的疑慮。
更重要的,今年五月七日公布的美國銀行壓力測試結果更讓市場暫時放下心上的大石頭。這份報告測試美國十九家大銀行的資本適足情況,尤其測試如果總體經濟情況大幅轉壞時,這些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以度過危機。美國聯準會在報告出爐時更一再強調這項測試並非預期「經濟將大幅轉壞」,而僅是一種假設情況下的計算,用以作為較令人安心的準備。
壓力測試的綜合結果顯示在經濟大幅轉壞的假設情況下,這十九家大銀行在至明年 (二○一○年) 年底前將會產生約六千億美元的新增損失,其中包括四五五○億美元放款損失 (尤其是住宅房貸及其他消費性貸款) 以及一三五○億美元的投資損失。若加計自前年 (二○○七) 至今已發生的各項損失,則這個估算的損失金額將自六千億美元提高至九千五百億美元。
那麼,所謂「經濟大幅轉壞」的假設情況究竟假設經濟可能壞到什麼樣的狀況呢?為期得到較保守的結果,這十九家銀行的總損失率被假設為甚至超過一九三○年代的損失率;也就是說,雖然最近包括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 等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將在今年下半旬逐漸緩慢復甦,但若實質發展不如預期,甚至因此造成這十九家銀行損失大幅提高至超過一九三○年代水準,則未來的一年半間,這十九家銀行還會再損失美金六千億元左右。
承受最壞情況 美資訊透明化
但是重點當然不僅在於損失金額有多高,而更是在於每一家個別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準備去支付可能發生的損失。如果損失金額很高,但銀行已有充分的資金預做準備,則這家銀行的問題就較不會擴散或殃及整個經濟體;但相對地,即使損失金額不算太高,但銀行之準備金額不足,屆時就容易造成牽連效果,甚至引發系統性危機。
因此,這份壓力測試報告最主要的結論並非在於損失的金額可能會有多高,而是在於這十九家銀行究竟是否能夠承受「最壞情況」的壓力。整體而言,十九家大銀行中有九家應已有充分的資金準備,另外的十家銀行則需新增共一八五○億美元的資本。報告中不但公布每一家測試銀行的細項試算,並要求這些銀行須在一個月內提出詳細增資計畫,且須在其後六個月內達成這些計畫的執行。
對於美國銀行壓力測試報告的結論,雖然有許多人因為不信任各家銀行所提供的基本資料,因此對於試算結果亦抱持懷疑態度;但不論如何,對於美國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即提出這樣一份估算以及對各銀行具體的要求,並公開各家銀行的檢視成果以接受社會公評,這種資訊透明化與制度化的機制,可能不但仍遠超世界其他各國,亦是美國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