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威廉•沃裏斯 2010-02-01
如果非洲的進步可以用選舉頻率作為衡量標準,這座大陸可能已經接近奧林匹克水準了。
今年,非洲大陸有15個國家計畫舉行選舉,而1990年僅有兩個。選舉過程和執行方式對於蘇丹、象牙海岸和布隆迪將至關重要——此處僅列舉3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潛在危機爆發國,在這些國家,有許多東西比選舉結果更利害攸關。
然而,事實證明,選舉並不是萬能藥。非洲的衝突根源一直難以消除,許多國家仍缺乏政治領導力。
不過,其他動態已經在開始改變這座大陸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今年的選舉不大可能導致領導權的變更,只有剛剛啟動從軍隊統治到文官統治的脆弱轉型的毛里求斯和幾內亞可能成為例外。
從冷戰主要參與者開始擺脫附庸獨裁者至今已有二十年,但通過投票箱實現權力的和平更迭仍然不太現實。相反,一個更重要的遊戲改變者可能正在從外界而來:中國。
在全球衰退浪潮沖刷非洲海岸之前,來自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與投資,推動非洲迸發出一波空前的經濟增長。
2008年,中非貿易增至1070億美元,較十年前增長了10倍。同期,中國對非洲基礎設施與發展的資助,已增長至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多邊機構的貸款旗鼓相當的水準。
如今,在一些非洲國家,中國移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殖民時期歐洲移民的數量。
2008年末的全球經濟衰退遏制了這一勢頭,從而減少了外國投資,削弱了對私人部門的信貸,旅遊與匯款收入受到嚴重影響。許多國家重新陷入赤字,給了借款者重新獲得關鍵角色的機遇。
但即使是在經濟增長率大幅降至人口增長率以下的時候,中國仍一再強調對非洲的承諾。如今,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市場重拾信心,在加快推動與非洲關係的進程中,中國處在比非洲傳統夥伴更有利的地位。
中國對非洲不斷增強的興趣產生了乘數效應。亞洲對非洲大宗商品的需求改善了貿易條件,進而推動了其他投資者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非洲,修正了銀行家所形容的“對非洲資產的低估”。
繼中國人之後,巴西、印度、俄羅斯及其它新興市場的投資者也都紛紛開始加強與非洲的關係。非洲內部的商業也開始增長,來自南非、尼日利亞和肯雅(程度不及前者)的一些公司開始建立橫跨大陸的業務。
其結果就是,由謹慎的西方捐贈者與前殖民霸權所主導的千瘡百孔的舊秩序開始動搖。眾多非洲領導人——最明顯的是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和塞內加爾總統阿卜杜拉耶•瓦德(Abdoulaye Wade)——稱讚中國在非洲發展商貿的方式,並批評西方將與非洲的關係主要建立在援助的基礎上。
目前還不能確定,非洲與外部世界不斷變化的關係,將會對其經濟與政治現實產生何種影響。
排華人士認為,中國的重商主義擴張,與過去作為歐非關係特徵的剝削模式如出一轍。他們還擔憂,中國政府願意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就提供貸款,會削弱西方勸誘非洲皈依民主的效果,在治理剛剛開始轉好之際讓腐敗的領導人逃脫制裁。
但中國對建築項目的積極參與,有助於解決阻礙非洲增長的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另外,對非洲資源的爭奪,也大大提高了非洲國家與外國合作夥伴討價還價的能力。
如果淨效果是增長率的提高,那麼這可能會讓非洲的中產階級進一步增加,而社會的這個階層最有可能要求領導人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這正是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去年首次正式訪問非洲時所強調的問題。他在加納議會發表演講時強調指出,非洲人民必須把握住非洲今日的前途。
中國總理溫家寶去年在埃及中非峰會上所傳達的訊息也大同小異。
他表示:“許多人在給非洲的發展開藥方……但我認為,非洲的發展應從非洲的實際出發……任何國家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自己人民的努力。”
在上一場歐洲瓜分非洲的“大博弈”中,非洲處於嚴重劣勢。然而,在這一場大博弈中,非洲卻佔據了很多先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