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中國斥海外投行令央企深陷衍生品交易泥沼

中國政府對海外投資銀行提出目前為止最嚴厲的譴責﹐指責他們向中國國有企業兜售金融衍生品﹐導致這些企業蒙受大規模損失。
在最新一期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中﹐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簡稱﹕國資委)副主任李偉發表文章稱﹐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企業遭遇金融衍生產品投資滑鐵盧﹐一些國際投資銀行是罪魁禍首。
監管著100多家央企的國資委曾在9月份表示﹐支援部分央企對油料結構性選擇權交易對手保留追索權。同時保留採取進一步法律訴訟等權利。
去年油價大舉下挫﹐造成包括航空及航運公司在內的一些大型中資企業因衍生品交易損失上億美元。
李偉表示﹐目前有68家央企從事金融衍生品業務﹐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從事金融衍生品業務合約市值為人民幣1,250億元﹐形成了人民幣114億元(合16.7億美元)的浮動淨虧損。
李偉認為﹐一些國際投資銀行的欺詐行為是造成重大損失的推手。他表示﹐部分央企出現重大損失與國際投資銀行惡意兜售帶有欺詐性、設計複雜的高槓桿產品有很大的關係。
李偉稱﹐在去年6-8月份國際油價達到歷史最高點每桶140美元時﹐中國東方航空集團(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s Co.)、中國航空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Holding Co.)和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 Group, 簡稱﹕中遠集團)與海外投資銀行簽訂了高額石油期權合約﹐在買入看漲期權同時賣出看跌選擇權。
這些海外投資銀行包括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美林(Merrill Lynch & Co.)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內。
李偉表示﹐簽約後不久油價快速跌破了約定的行權價﹐上述三家央企不得不雙倍賠付交易對手。截至2008年底﹐合約市值人民幣92億元﹐浮動淨虧人民幣199億元。
不過李偉也指出﹐央企應該要解決自身的交易問題﹐例如為追逐高額利潤套利投機而忽視風險等。
李偉還以劉其兵事件為例說明瞭央企的投機交易行為。2005年﹐中國期銅交易員劉其兵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建立巨額空頭頭寸﹐給中國政府造成了重大損失。這一事件導致國家物資儲備局(State Reserve Bureau)在2006年初下令禁止旗下機構再進行包括大宗商品期貨在內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交易﹐以避免再出現類似巨額損失。
國家物資儲備局起初否認劉其兵是其下屬員工﹐但後來經證實劉其兵是在代表中國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State Regulation Center of Supplies Reserve)進行交易﹐而這一中心隸屬於國家物資儲備局。
不過李偉還在文章中表示﹐央企不能因噎廢食。金融衍生產品可以對沖潛在風險﹐如果中國企業不使用這類工具﹐則將難以和國外公司競爭。
李偉敦促國有企業嚴格遵守規定﹐明確投資金融衍生產品的目的是規避風險﹐而絕不是為了投機營利。
他還表示﹐央企必須要求所聘請的財務顧問機構把全部風險羅列出來﹐不能承擔必要成本以外的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