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08.11.15
鴻海近期股價直直落,除了市場擔憂全球經濟失速可能衝擊鴻海明年業績外,全球投資市場的去槓桿化(De-leverage)恐怕才是主因。鴻海股價未來能否有效止跌,將成為觀察台股是否止穩的重要指標。
雖然全球經濟烏雲籠罩,但數字會說話,鴻海甫公布的10月營收仍衝上1,693億元,續創新高,將近三成的年增率,對於一家年營業額逼近2兆元的巨型企業來說,已屬難能可貴。
即使前途坎坷,根據法人發布的研究報告,推估鴻海今、明年每股獲利都在9元以上,換算鴻海昨天收盤股價60元,本益比連七倍都不到,以鴻海身為全球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EMS)的國際級地位來看,這樣的股價的確委屈。
但為何鴻海股價還是「跌跌不休」?由於雷曼兄弟破產後,像是高盛、摩根大通等重量級投資銀行都急忙減低投資槓桿,外資急著抽調資金回國救火,外資持股水位高、流動性強的鴻海因此淪為提款機,觀察過去一個多月來,外資已賣超鴻海高達18萬張,昨天再出脫2.3萬張,名列外資排行榜第二名。
目前鴻海的股價變化已經跳脫單純基本面,而是系統性風險,未來外資賣超能否停歇?鴻海能否有效止跌?將是觀察台股後勢的重要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