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人買基金 就愛炒短

2008/11/14 【經濟日報】
湯森路透公司旗下理柏FMI推出亞洲基金市場2008年年鑑,內容探討亞洲九個國家的投資市場概況,香港為基金銷售大宗,台灣基金交易量雖然較多,但基金被視為短期投資工具。
根據理柏FMI的資料顯示,基金目前只占整體亞洲家庭金融資產總額的1.7百萬兆美元或6%。即使面對最近的經濟大幅下滑,理柏FMI認為亞洲前景仍將有重大成長,保守估計年成長率為5%,並可能具有更大成長潛力。
亞洲基金產品趨勢明顯類似,焦點皆放在金磚四國,道德和基礎設施等的基金,未來可能超越歐美市場。
年鑑分析指出,中國市場發展不足,但有巨大的長期成長潛力。香港為「東方盧森堡」,扮演亞洲基金銷售的東道主。印度為亞洲第四大基金市場,主要為國家基金的封閉式市場。
日本則是亞洲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基金市場,並有巨大潛力進一步長期成長。
馬來西亞則計畫成為世界的伊斯蘭金融之都。
新加坡致力打造類似瑞士的東方私人銀行中心,韓國計劃成為東北亞的區域中心。台灣視基金為短期投資工具,相對成交量較高。泰國發展進度雖受政治不穩所累,不過,一個全新的強制性退休金計劃將帶來長期利益。
年鑑指出,亞洲與歐洲的基金業相似,都是由不同個別的市場所組成。理柏亞洲基金年鑑提供九個亞洲主要市場中最新的基金管理發展,希望提供在亞洲發展的基金公司一站式服務,年鑑其中內容包括成長動力、投資者行為誘因、分銷網絡結構、競爭對手分析、產品趨勢、財政問題、政制問題等各方面的探討。
亞洲分銷渠道林林總總,某些市場由銀行或證券經紀顧問主導,一些卻由證券公司提供大量的財務諮詢。然而,各國產品趨勢明顯類似,如焦點放在金磚四國,道德和基礎設施等的基金。
理柏FMI出版商和編輯Bella Caridade-Ferreira表示,亞洲基金業正走上歐洲90年代後期的類同階段,有著近似的成長速度和發展特色。任何想在亞洲拓展的亞洲公司必須堅守長線發展,不能視為短期事業,最終亞洲地區的發展有可能超越美國和歐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