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4 中國時報
全球金融海嘯過後,經濟衰退的危機浮現。行政院決定擴大國家發展基金規模至一兆元,從事企業的注資、重建、合併與收購。對於這筆天文數字,許多業者摩拳擦掌準備搶錢;部分人士擔憂,在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下,這一兆元將變成大黑洞,各方利益團體瓜分後,很快就從人間蒸發,讓國家財政面臨更大的危機。
行政院國發基金的前身是開發基金,民國九十五年開發基金與中美基金合併,稱為國家發展基金。雖然經建會強調,國發基金的目的不是要救股市,也不會做為紓困的工具,不過,立委賴士葆質疑,「國發基金可能變成另一個國安基金,差別只在於國安基金是短期的救市功能,國發基金則屬於長期投資。」他認為,國發基金未來擴充至一兆元的規模,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督,後果不堪設想。
攤開行政院開發基金過去的投資史,簡直是一筆爛帳。國發基金年報記載,自六十二年國庫提撥二一三億元成立開發基金以來,截至九十六年底為止,淨值為一八六六億元,累計繳庫一九四六億元,合計為三八一二億元,較三十五年前原始營運資金成長十七倍,成績斐然。然而,真有這麼棒嗎?
仔細分析,這些年來,開發基金的投資主要靠台積電這隻「金雞母」獲利,其他投資案則慘不忍睹。根據國發基金年報,即使出售台積電股票,去年國發基金的淨值報酬率只有五%。
審計部報告指出,開發基金截至九十六年底為止共投資四十三家公司,其中廿八家虧損,虧損比率高達六成五。去年依股權比例認列最大虧損是台灣高鐵(認列八億三千多萬元),其次是高雄捷運(認列五千二百多萬元),第三是統寶光電(認列四千五百多萬元),總計,去年前五大轉投資事業虧損所認列金額將近十億元。
過去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開發基金一直被視為行政院「小金庫」,不僅財團覬覦,立委們亦爭相染指。八十九年初轟動一時的哥倫布創投弊案,當時是由羅明才、林明義、何智輝、謝章捷等四位國民黨立委向財政部與公股行庫「推薦」四大創投,希望開發基金與行庫投資,後來消息曝光引發軒然大波,檢調介入調查。
八十九年底本土金融風暴愈演愈烈,長億集團爆發財務危機,長億月眉開發案陷入危機,在扁政府支持下,開發基金轉投資月眉案四億元,立委強烈質疑而凍結開發基金的預算,隨後月眉育樂世界一直未有起色,最後步上重整之路。當時,開發基金轉投資花蓮理想大地八億元,亦同時遭立委質疑圖利財團。
在扁政府時期,開發基金配合政府政策投資華揚史威靈八億多元,接著又融資四億九千萬元,不料其後爆發財務危機與掏空弊案,政府急忙賤價出售,整個投資過程疑雲重重,迄今無人負責。國民黨立委質疑,行政院拿老百姓的錢當凱子,荒唐透頂。
國發基金原有規模二千億元,每年編列的投資預算只有一百多億元,平時除了配合政策投資之外,亦接受民間業者主動申請,不過,開發基金的人員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評估能力,從三年前爆發一樁五千萬元的詐騙案可以發現,這樣的投資團隊在效率與專業上都值得檢討。
九十四年八月,國發基金審議通過投資「活躍動感」公司五千萬元,沒想到四個月後該公司就陸續退票,隔年六月就結束營業。「活躍動感」負責人捲款潛逃,已被板橋地檢署依違詐欺、違反商業會計法起訴。檢調偵查發現,國發基金管委會審查過程漏洞多,沒有做好基本的財務審查,連區區五千萬元的投資案都泡湯。針對這項離譜的投資案,審計部調查報告中亦提出檢討,不過,迄今未見行政院追查相關失職人員的責任。
回顧國發基金三十多年來所作所為,有些是肩負政策使命,扶植產業發展,不一定馬上能夠獲利,不過,如果投資過程無法做到公開透明,任由政治力介入,就不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而已;在這樣黑幕幢幢之下,馬政府上任未能好好檢討,馬上就要把基金規模擴大至一兆,未免太荒唐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