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此次亞洲危機恐是一場慢性病

2008年11月03日華爾街日報
雖然此次全球金融風暴對亞洲經濟的破壞不會像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時那般嚴重﹐但經濟學家們認為﹐此次危機導致的經濟低迷卻有可能持續更長時間﹐給世界造成新的問題。
10年前﹐正是世界其他地區對亞洲出口產品的強勁需求刺激了這一地區的經濟復蘇﹐而這種需求這一次恐怕已難以指望。看看那些正苦苦應對美歐經濟迅速走弱的亞洲出口商﹐這一點便昭然若揭了。
Henry Fajardo在香港擁有一家貿易公司﹐該公司在中國南方從事鋼筆和棒球帽等促銷贈品的外包生產﹐產品銷往海外。他說﹐自己公司的收入一年前還有1,100萬美元左右﹐現在已減少了約60%﹐公司的業務過去一個月出現了驟降。
這與上世紀90年代末時的情形大為不同﹐那時亞洲正努力擺脫一場金融危機的影響。在那次危機爆發前的經濟高速增長年代﹐亞洲企業舉借了巨額外債﹐建起了一大批無法為市場消化的豪華公寓樓﹐以及其他過分行為。當經濟泡沫在1997年破裂時﹐由此造成的恐慌甚至蔓延到了俄羅斯和巴西。泰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危機爆發後的第二年縮減了10.5%。
但整個危機期間﹐美國經濟一直在高科技熱潮的支援下強勁增長﹐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從而幫助許多亞洲國家通過向美國出口擺脫了困境。亞洲國家紛紛貶值的貨幣甚至成了它們的優勢﹐使其出口產品變得更加便宜。雖然此次金融危機在幾個亞洲國家造成的餘波又持續了好幾年﹐但到2000年時﹐泰國、韓國和亞洲其他經濟體的增長率都達到了5%甚至更高水準。
現如今﹐這場金融危機已使全球資產的價值縮水了數萬億美元﹐經濟學家們相信﹐美國經濟即使明年能夠實現增長﹐漲幅也會很小﹐而歐洲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Chines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副會長李秀恒(Eddy Li)說﹐亞洲出口商目前遭遇的困難還只是剛剛開了個頭。李秀恒本人在華南也有手錶生產業務。
而國內需求等其他有可能推動亞洲經濟增長的動力也存在問題。亞洲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提振國內需求﹐但卻效果不佳。在除日本外的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過去10年中消費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出口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卻上升了約30%。
現在﹐韓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貨幣都在貶值﹐這提高了進口產品的價格﹐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力。
荷蘭國際集團(ING)駐新加坡的經濟學家提姆•康頓(Tim Condon)說﹐人們擔心﹐由於沒有強勁的出口需求﹐此次經濟低迷將會更加曠日持久。
不過亞洲仍然很有希望避免一場大浩劫。亞洲國家的財務狀況現在要比上世紀90年代中期好得多﹐當時亞洲許多國家都有巨額經常項目逆差﹐且負債累累、外匯儲備不足。這樣一旦外國投資者開始沖擊亞洲貨幣﹐亞洲國家的政府往往無力應對。泰銖匯率就是在投機者的打擊下大幅下挫的﹐其他一些亞洲貨幣隨後也相機遭災。
現如今﹐亞洲國家的短期債務普遍少於當年﹐而外匯儲備卻大都高於當年。
但亞洲經濟增長長期陷入低迷有可能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不利影響。亞洲是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大豆、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大買主﹔如果亞洲經濟無法迅速復蘇﹐這些國家也不會。
亞洲在提振經濟增長方面並非無計可施。以中國為例﹐它最近便出臺了幾項刺激經濟計劃﹐如採取措施提振價格不斷下滑的房地產市場﹐以及加大向小企業發放貸款等。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也會有助於推動經濟增長﹐但僅此一項恐怕還不足以使亞洲經濟重回近年來的高速增長軌道﹐在出口推動下亞洲2006年和2007年的總體經濟增長率都達到了近8%的水準。
亞洲也不排除會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麻煩﹐從而使經濟形勢更加低迷。
經濟學家們正密切關注與房地產有關的不良貸款額是否出現了大幅躍升﹐亞洲部分國家的房地產業只是剛剛開始出現增長放緩勢頭。人們最擔心的是中國﹐這裡一些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據信正在大幅下降。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說﹐所謂水落石出﹐由於過去7、8年亞洲經濟一直在高速增長﹐這些“石頭”都被掩蓋住了。隨著亞洲經濟增長開始放慢﹐一些與以往非常不同的可能性正呈現在我們面前。
Patrick Barta / Peter Ste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