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一宗難以消化的收購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伯納德•西蒙 喬納森•惠特利 多倫多, 聖保羅2010-03-16
2006年末,就在巴西礦業集團淡水河谷(Vale)以176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鎳礦商——國際鎳業公司(Inco)僅幾周後,兩家公司的高管召開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預示了一個可能比較棘手的未來。
據一位前Inco高管表示,會議因為一名巴西代表發脾氣而突然中斷。“如果你們如此優秀,你們怎麼沒有收購我們?”他突然發怒道。
29名原Inco高管僅剩6名
更糟糕的事情接踵而至。加拿大資深管理人員、關鍵工程師以及操作人員紛紛離職。另一位前Inco高管表示,在參加2007年初高級管理層戰略會議的29名同事中,僅有6名現在仍在公司。
雙方的緊張關係於去年7月達到頂峰:鋼鐵工人聯合會(United Steelworkers union)的3100多名會員在Inco位於安大略省薩德伯裏的旗艦部門與靠近尼亞加拉瀑布的冶煉廠發動罷工。
他們至今仍未返回工作崗位。旨在達成和解的試探性談判最近破裂,鋼鐵工人聯合會以“遠未達到……會員的預期”為由,拒絕了淡水河谷的新提議。
對這家加拿大公司的收購,使核心業務為鐵礦石的淡水河谷,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礦業集團。淡水河谷已將Inco更名為淡水河谷英可(Vale Inco)。
現在的問題是,旗下加拿大企業發生的騷動是否預示著,隨著巴西企業逐漸去海外展示實力,世界其他地方可能上演類似的事情。鋼鐵製造商Gerdau、客車製造商Marcopolo等集團在全球危機來襲前已經在忙著購買外國資產;如果復蘇繼續,預計更多的企業會加入到這一行列。淡水河谷的遭遇,暴露出它們可能面臨的挑戰。
“我叫你做什麼。你就立刻去做”
一位前Inco高管表示:“我們的文化是‘為什麼?'”他指的是前加拿大管理層所鼓勵的持續交流想法與分散式的決策方法。在另一方面,他表示,“巴西的文化是:‘我叫你做什麼。你就立刻去做。'”(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的幾位前Inco高管均要求匿名。)
同時,巴西人遭遇了超出預期的阻力。
報導礦業資訊的《Brasil Mineral》雜誌的主編法蘭西斯科•阿爾維斯(Francisco Alves)辯稱,加拿大公司更習慣於收購拉美礦業業務,而非相反。“他們仍然視巴西為一個欠發達的殖民地國家,所以無法自然地接受這項收購,”他表示。
不過,即使沒有這種南北分歧,淡水河谷可能還是難以在這家新收購的企業打上自己的印記。
除了均是廣泛使用的金屬外,鐵礦石與鎳幾乎沒有任何共同點。前者是基本大宗商品,開採方式相對簡單、開採數量巨大、一般根據固定價格的合同出售。鎳業務則更為複雜,它是不銹鋼的關鍵組成部分,涉及到地下採礦、逐日的價格變動以及代價高昂的新應用研究。
Inco一名前雇員在暗示加拿大人對新老闆的不屑時說:“經營一家鐵礦石企業差不多像中學畢業文憑。而鎳則是博士文憑。”
即使如此,幾乎有一百年歷史的Inco,本來就有“昏睡公司”的名聲,遠沒有發揮出潛能。據薩伯德里的勞倫蒂安大學(Laurentia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大衛•魯賓遜(David Robinson)表示:“管理層在激發工人積極性方面做得很差。”
“加拿大人的典型方式”
他繼續說道,這家公司與工會“在過去建立了一種雙方都不特別強硬的合作模式。這是加拿大人的典型方式。”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淡水河谷首席執行官羅傑•阿格內利(Roger Agnelli)將他的集團形容為“一家有態度的公司”,並坦言,“做我的下屬不會容易”。
阿格內利毫不猶豫地承認,自己是一位要求很高的領導。“如果有人沒有激情、夢想、求勝心與一個好的身體,他們將很難與我共事,”他表示。“對我來說,速度就是一切——無論是決策、執行、反應,它都是最重要的差別因素……我總是說,讓我們作一個決定,因為如果沒有其他人作決定,我就會作。”
Inco是淡水河谷在巴西以外實施的首次重要收購。阿格內利表示,困難“主要在薩德伯裏,主要是跟工會。”
他說:“這歸根結底是不同觀點與原則的問題。我們理解,一些原則必須得到尊重,比如能者居之、業績第一……等等。所以,我們與工會之間有辯論、有觀點的衝突,而我們對自己的立場堅信不疑。”
淡水河谷的經歷,與幾乎同時進行的另一項收購——英瑞礦業集團斯特拉塔(Xstrata)收購另一家加拿大大型鎳礦商鷹橋公司(Falconbridge)——形成了鮮明對比。
斯特拉塔的交易進行得更為順利。據各方介紹,該交易安排得更為周詳,鷹橋員工在決定如何改革方面得到了更重要的角色。並且,與淡水河谷英可的爭議相反,斯特拉塔最近與其在薩德伯裏的工人簽署了一份新合同,代表工人的是加拿大汽車工人聯合會(Canadian Auto Workers union),這個工會比鋼鐵工人聯合會擁有更為務實的名聲。
淡水河谷英可罷工事件的關鍵問題,是與鎳價掛鈎的獎金。工會在上世紀80年代期間接受了該獎金協議,作為放棄每年加薪的條件。但該協議沒有預見到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鎳價從每噸4000至7000美元的傳統區間,攀升至2007年每噸5.4萬美元的峰值。目前,鎳價為每噸2.1萬美元左右。
獎金與別人的工資不相上下
魯賓遜教授表示:“人們拿回家的獎金,與別人的工資不相上下。”他補充說,如果工會會員當初將更多財富貢獻給當地慈善事業及其它事業,工會可能會在這場僵持中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淡水河谷堅持認為,相比於世界其他地方(主要是工資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的鎳生產商,加拿大業務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它想提高薩德伯裏工人獲得鎳價掛鈎獎金的門檻,並將Inco的養老金計畫從“固定收益”轉變為“固定繳款”模式。
阿格內利表示:“我們的觀點是,價格與我們的工人的業績並無關聯。鎳價可能走低,而他們付出的努力可能大得多。”
雙方的情緒都很高漲。淡水河谷已開始對工會啟動法律行動,指控工會會員破壞財產、蓄意實施人身侵犯以及死亡恐嚇。
工會同樣感到憤怒。工會主席利奧•傑勒德(Leo Gerard)上月在地方報紙《Sudbury Star》上撰文寫道:“本地社區正意識到,我們的聯邦政府允許了怎樣的一個公司來收購我們的礦業財富與資源。”
淡水河谷雇傭非工會會員替代工人的舉動,進一步激怒了工會。
加拿大工會到巴西“串聯”
據阿爾維斯表示,在加拿大進行的收購,還給淡水河谷的老家製造了問題。他表示:“加拿大工會跑到巴西與當地工會會晤,造成了許多問題,因為巴西人突然想獲得與加拿大人一樣多的薪酬。”
正當許多人認為雙方接近達成協議時,談判在最近宣告破裂。現在,幾乎沒有人願意猜測這場糾紛將於何時結束,但淡水河谷似乎從自己在加拿大的遭遇中學到了一些教訓。穆裏洛•費雷拉(Murilo Ferreira)是淡水河谷派去多倫多執掌Inco的第一位巴西人。他說一口結結巴巴的英語,且其技術特長比領導才能更出名。他於去年被提托•馬丁斯(Tito Martins)換下。馬丁斯具有更親切的態度,在里約熱內盧與多倫多之間轉達雙方關切的能力更強。
阿格內利表示:“這是文化問題,必須進行調整。我們將達成很好的諒解。Inco……具有創新精神,它的員工高度勝任,我們尊敬他們,並希望他們與我們齊心協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