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Lex專欄:中國股市是救星?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Lex) 2009-04-04
中國,救救我們吧!自雷曼(Lehman)破產震驚世界以來,全球所有主要股市均告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有英國和美國,分別達到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所有股市,但不包括中國——中國股市上漲了16%。上海股市的上漲,會推動其他地區市場——特別以資源為主的經濟體——走高,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
事情本不該如此。由於近年來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大幅增加,中國市場的市值如今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3%——與美國(68%)、英國(67%)和日本(64%)屬於同一陣營。但相似之處到此為止。上海如今仍然是一個扭曲的市場。
主要原因在於頭重腳輕。中國完全由國家所有的母公司,將多數生產性資產都注入了上市子公司,保持了大約80%的股權。IPO後鎖定期的到期,意味著技術上可流通的股票如今已增至50%以上。但絕大多數股份仍掌握在國家手中,它們不會流通。在中國,股票價格就是股票價值——幾乎沒有反映出任何有關發行者價值的資訊。
其次是准入受到限制。在最近的上漲中,由本土投資者主導的市場,例如臺灣、韓國和馬來西亞,其表現都好於更為開放的交易所。中國將這種本土性發揮到了極致:獲准的外國投資者占其市值的比例僅略高於1%。由於資本管制,如果想投資股市,中國投資者別無選擇。來自企業財務部門的坊間證據表明,今年新增的銀行貸款中,可能有三分之一投入了股市。另外還有間歇性的國家干預。財政部經常會調整印花稅,以左右股指的漲跌。IPO至少已經凍結了6個月。推出股指期貨以提供對沖機制的承諾何時能夠兌現,目前看來仍遙遙無期。市場參與者明白這一切,因此絲毫沒有裝作是在進行價值投資。上海是一個可自由參與的投機市場,幾乎完全受市場人氣的左右——很難表明一個國家的健康狀況,更不能反映全球經濟的健康與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