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香江風情-上海崛起 香港優勢何在

2009-04-05 中國時報 【■鄭漢良】
香港警察和證監會,近日針對兩宗引起社會極度關注的金融事件,採取高姿態調查行動:其一是上市公司電訊盈科私有化所引起的「種票」疑雲;另外就是中信泰富集團因炒賣外匯導致巨大損失但又沒依法及時通報小股東的事件。由於電訊盈科老闆是財技出眾的李澤楷,中信泰富掌舵人是前中共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兩個都是太子輩,社會大眾都屏息以待調查結果。
在特區政府採取這一連串行動之前,自詡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卻是腹背受敵。首先是,北京中央通過要在二○二○年將上海建立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此外,G20經濟高峰會議不久前在倫敦舉行時,法國有意將香港和澳門列入國際洗錢天堂名單,後來經過北京強烈抗爭下,才剔除於名單外。
上月二十五日,中國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原則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在二○二○年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決定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由於大陸正處於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似乎是適當不過的抉擇。
也有不少專家認為,國務院此際加快建設上海成金融中心,目的是減輕國際金融海嘯導致匯率大幅波動從而危及大陸手上所持的美國國債,因為一旦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不但可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目標,幫助北京解決財富管理上的不少困難,更可提升大陸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大國。
姑勿論北京此舉是否可從心所欲,但中央對上海這連番的動作看在香港眼內,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只不過在今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在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會上,才說過要繼續保持香港國際新聞中心的地位。甚至到了三月二十七日舉行的「珠三角發展規劃|香港工商界論壇」,即國務院原則通過加快建設上海的兩天後,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在會上仍樂觀的指出,香港與珠三角發展合作能夠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而「香港其中一個最強的優勢,就是我們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陳家強的樂觀似乎已是港府財經官員對外擺出的標準姿態,因為在他之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面對記者的提問時也是輕描淡寫的說:「以中國做為一個大國來說,一、兩個城市做為國際金融中心,來服務不同地區的需要,也不算多,可以更有效的服務國家。」
在表面的樂觀底下,聰明的香港人其實已經洞悉問題的嚴重性。一個大國擁有一、兩個金融中心不算多的說法,恐怕連曾俊華自己都不太相信。當年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荷蘭和英國,因為盛衰消長的關係導致國際金融中心從阿姆斯特丹搬到倫敦,然後在第二次大戰之後再從倫敦搬到紐約,世界上在一個時候都一直只有一個金融中心,至於大如美國,迄今也只有紐約是金融中心。
去年十月,榮毅仁主席在中信泰富的業績發布會上承認公司在一個月前已經知道投資澳洲幣遭到重大損失,但卻沒有交代公司拖延了一個月才公開內情的原因。此外,這個金融中心最大的固網商電訊盈科提出私有化計畫,並在今年二月底交由股東大會投票決定,但因事前傳出有人「種票」,而結果又是巧合地出現了大約六百張關鍵的贊成票,致使李澤楷落實了他的私有化計畫。
「香港勝在有廉政公署」,這是港府宣傳香港這個法治廉潔之都的官方口號。不知道是湊巧還是刻意安排,就在最近,警方對中信泰富以及證監會對電訊盈科的調查加快了腳步,警方派員到中信泰富總部,據了解取走了一批有關外匯買賣文件;證監會也向法院提交調查結果報告,指出電訊盈科大股東盈科拓展的副主席袁天凡,在私有化投票前,向其他人洩露電盈最終提出的收購股價,有內幕交易之嫌。
面對上海崛起的挑戰及國際對這個自詡為金融中心的負面形象,香港似乎忽然間找到了自我,找回優勢所在。除非上海經過根本性改革,就算浦東擁有更高的大樓和更多的人民幣,要取代擁有包括法治和資訊流通等優勢的香港,恐怕一時不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