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中國仍面臨糧食安全挑戰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哈威爾•布拉斯(Javier Blas)、 傑夫•代爾(Geoff Dyer) 2009-04-20
自從30年前步入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以來,中國一直面臨如同世界末日來臨般的警告:其龐大人口和不斷增長的財富,將導致糧食緊缺。
總的來說,這些警告已被證明是杞人憂天。
中國認為關係到自身糧食安全的關鍵作物,即大米、小麥和玉米,基本上都能自給自足。然而,中國的農業貿易平衡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略有盈餘,變為大額赤字,這是因為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只是果蔬和海產品出口部分抵消了大豆的進口。
不過,雖然最令人擔心的情況沒有出現,且中國抵禦去年糧食危機的表現勝於他國,但中國政府仍需憑藉有限的良田和稀缺的水資源,在氣候變化的威脅下,滿足本國人口的糧食需求。
考慮到中國的規模,倘若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對全球農業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因為中國政府將須進口大量糧食產品,使市場供應吃緊,並推高糧食價格。
上週末首屆八國集團(G8)部長級農業會議的召開,說明了人們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加劇,在此之際,北京面臨的挑戰令人關切,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G8已經警告,假如在2050年前相關支出沒有翻倍,全球糧食危機“將演變成結構性危機”。
迄今為止,中國對全球和國內挑戰的應對贏得了讚賞。聯合國全球糧食安全危機工作小組負責人大衛•納巴羅(David Nabarro)表示:“北京認識到投資於農業的戰略需要。”這一說法與英國《金融時報》採訪的其他專家的普遍看法相同。
華盛頓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IFPR)專家、曾供職于南京農業大學的樊勝根教授補充稱,中國的政策反應是受到2007年發生的糧食危機的刺激。
他表示,“全球糧食危機給了中國一個教訓,”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認識到,必須“更加注意糧食安全”。
中國今年表示,至少在2020年前,小麥、大米和玉米仍將基本保持自給自足,並希望屆時糧食年產量能夠從去年的4.7億噸提高到5.4億噸。
為實現上述目標,前年中國將農業預算增加27%,去年又增加了38%,今年進一步增加20%,主要是加大了在農業研究、基礎設施和農民補貼方面的支出。除了印度,沒有哪個大國如此大力增加農業開支。
但專家表示,儘管如此,要按計劃增加糧食產量仍是一個重大挑戰。
短期內,缺水、良田減少和農業生產率增長放緩等將是關鍵問題。美國農業部估計,中國僅以全球10%的農田和6%左右的水資源,供養著全球20%的人口。從長遠來看,氣候變化的影響將至關重要。
中國北方主重糧食產地已面臨嚴重缺水的問題。兩個最大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尚不及以色列和約旦。環保人士馬軍表示,在華北,缺水和氣溫上升已嚴重影響小麥和玉米產量。
他還表示:“大米的情況更糟糕。由於缺水,大米很難在該地區種植。”
近幾十年來,中國農民廣泛使用地下水,挖掘了數百萬個水井。但過度使用已導致地下水位急遽下降。與此同時,來自工廠的污染物滲入河流,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於工業和城市擴張不斷蠶食農村地區,良田也很稀缺,政府不得不下令限制農用地開發。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但馬軍認為,中國近年在農業研究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大筆投資,將有助於提高農業生產率。他提到以往取得的一些成功,如“超級稻”的培育。種植超級稻的用水量與普通稻相同,但畝產明顯提高。
但其他專家表示,以往的成功並不保證中國能夠克服當前的挑戰。目前,糧食安全是G8成員國一致擔心的問題。許多外部人士對中國仍心存警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