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從不出頭到搶盡風采

2009-04-06 工商時報
G20高峰會落幕,中國搶盡風采,未來中美(G2)各領風騷,成為國際地位新格局。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認為,中國當前思路出現大改變,整個戰略方針,從過去遵循鄧小平原則「不當出頭鳥、埋頭苦幹搞建設」,轉變為主動出擊當「意見主導領袖」的戰略方針,將是未來10幾年作為經濟、外交、軍事等最高指導原則,為成為大國作準備。
這次G20代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而中國高層在G20高峰會前,率先發聲,陶冬分析,這背後的戰略意義在於中國對於自身的定位與原則出現歷史性的轉折,過去無論是外交或經濟議題上,總是低調,這次很明顯地化被動為主動,這同時也顯示中國將會是大國,未來的一舉一動,在國際間舉足輕重。
中國近期在國際市場高調展現自己的實力,有所作為的第一次出招,是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倫敦的講話,溫家寶提到,中國對在美國的投資有些擔心。
陶冬分析,此是中國主動第一次對國際發聲的重要舉措,此對於美國國務院形成壓力,中國會這麼作,主要是保護自己的利益,中國擁有二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多數資產是以美元持有,未來若美元貶值對中國財富有巨大的影響,為不讓自己的財富縮水,中國絕不會坐視讓FED持續擴大美元貨幣資產,讓美元出現走貶風險,損失自己的財富。
不過,雖中國戰略方針上有所改變,但這次在G20所扮演的角色有限,在刺激經濟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角色上屬於敲邊鼓,所幸在IMF注資議題上,中國適合發揮發言權的角色。陶冬認為,經過這次金融海嘯,中國國際地位絕對提高,G20後,未來是G2新格局,德國和日本的地位式微,主因是日、德依賴出口,政府與企業自主性差,經濟衰退讓他們的國際地位下降。
近期市場廣為討論人民幣與美元貨幣戰爭的言論,陶冬強調,雖中國展現更強大的經濟主導權,影響國際資金與貿易流向,但要與美國經濟平起平坐還差得遠,要追趕上美國更是「無稽之談」;同樣反應在人民幣與美元貨幣上,未來美元主導地位不倒,期望人民幣短期內要成為強勢貨幣不切實際,預估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至少也要五年的時間。
提到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時間,陶冬認為,在20年內都不可能看到中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至少在他從事研究工作到退休都看不到,別忘了,目前中國還有一億人吃不飽飯,更何況是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各種體制問題,遠遠落後於美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