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5【中央社】
全球金融風暴衝擊暨因應專題報導系列之二十七(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十五日電)金融海嘯拖累全球經濟恐陷入衰退,學者分析,接下來是失業問題,農曆年關將出現很嚴重的失業潮,景氣與失業最壞情況可能要到明年中旬後才會舒緩,政府應多方政策齊下因應。
11月深秋某個上班天, 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公司上班的王先生卻異常悠閒,於上班時間在新竹郊區騎單車放大假,意外發現他不是獨自一個人,半導體產業的同業也一身勁裝悠哉騎著鐵馬,同樣是因為公司強制休假,衍生的意外「假期」所致。
只不過,這個強制休假的假期沒有薪水,面臨景氣寒冬,半導體、記憶體等科技產業為緊縮人事成本及生產變動成本,開始實施每月工廠停工 1週等強制休假政策,原本有假的員工被迫提前消耗年假,沒假的員工則被強制休假不支薪,變相減薪幅度約達15%。
不僅科技產業,金融、保險、製造業,也紛紛浮現一股景氣緊縮的詭異氣氛。
雷曼兄弟上週(11日)正式吹熄燈號, 9月起因雷曼兄弟引發的全球金融地震雖暫告一段落,但引發的金融海嘯仍一波波衝擊全球,隨失業等實質衝擊陸續浮現,年底至明年春節年關前後,台灣恐將面臨自網路泡沫化以來最嚴重的失業問題,民眾的實質感受絕對比經濟成長趨緩更寫實。
大和總研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劉憶如表示,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恐怕不好看,但經濟成長率與人民實際生活感受有段差距,例如有工作的人頂多少看幾場電影、面臨財產縮水的不悅,因經濟成長趨緩帶來的威脅不會太大。
「但失業的人口增加才是可怕的」,劉憶如表示,經濟成長率趨緩,反應失業率將升高,原本有固定收入的人一旦失業,收入馬上變成零,這時候經濟成長趨緩對失業族的衝擊就會很大。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9月失業率飆高至4.27%,創4年來同月新高。今年1月至9月平均失業率為3.96%,創3年來同期新高。
仔細分析近期的失業統計, 9月季調後的失業率為4.12%,創 4年來同月新高,且已連續3個月上升,除顯示勞動市場產生景氣循環等造成的結構性變化外, 9月失業人數達46.4萬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有14.5萬人,較上月增加1.4萬人,創5年來同月新高,1.4萬人中,更有高達1.1萬人為中高齡者。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預估,接下來的失業潮會非常嚴重,大型企業一旦開始裁員,裁員規模動輒數百、上千人。
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時代為了把失業率從 5.17%降至4%以下,前後的多元就業方案少花了新台幣 800億元,未來台灣面臨失業問題所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將很高。
根據主計處調查,歷年失業率在2002年網路泡沫化後達到高峰,當年平均失業率高達 5.17%,之後逐年下降,2007年又微升至3.96%。
「年關會看到很嚴重的失業潮,景氣與失業的最壞情形,要到明年中以後才有可能舒緩」,劉憶如分析,與內需相關的產業受到的失業衝擊較小,因為大家還是要吃飯過活,但越是外銷導向、與歐美連動性越高的產業,受到的衝擊會越大,面臨的裁員壓力也越大。
她表示,企業裁員的背後,不但代表個人失業、收入轉零,背後更可能影響一整個家庭,政府應把錢花在這些撐不過寒冬的人身上,除近期推出的短期促進就業方案等,認為政府還應該要有更大的動作,錢也要發揮更大效果。
例如日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推出的「立即上工」,只要企業願意新聘員工,每人每月將補助新台幣 1萬元的薪資補貼,但除鼓勵企業自行徵人聘僱外,人才來源也可來自政府就業輔導單位,由政府推薦人給企業雇用。
劉憶如表示,這兩者的差別很大,若是政府直接塞人給企業,因不見得都是企業需要的人才,這些人恐怕只能去打雜工,薪資補貼的蜜月期一結束,這些人恐又將失業;但企業自己找來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願意雇用的人才,短期薪資補貼方案過後,企業較可能續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