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1 中國時報 【沈雲驄】
閉起眼睛,你會怎樣想像「銀行家」這三個字?霸氣的辜濂松,西裝頭的蔡明忠,還是電影中叼著大雪茄的禿頭胖子們?不管你怎樣想,可能都無法連結到費茲.沃格(Fritz Vogt)這個人。
濃眉白髮、布滿皺紋臉上掛著一副老舊金邊眼鏡的沃格,今年七十八歲,住在德國西南方,一個名叫蓋姆斯菲(Gammesfeld)的小鎮。沃格目前正經營的,是一八九○年創立、從祖父一路傳下來的萊芬森銀行(Raiffeisenbank Gammesfeld)。
萊芬森是德國一千四百多家銀行當中,規模最小的一家。以顧客數來說,只有六百多位;從資產來看,四年前,一千五百萬歐元,現在,一千八百五十萬,約合新台幣七十七億,相當於台灣金控業的小零頭。至於員工人數,只有一人,就是沃格自己。
萊芬森的所在地,是用穀倉改建的一棟老舊房舍。裡頭沒有大型電腦,也沒有自動提款機。到萊芬森銀行去,你只能看到三種服務:存款、房貸以及其他一般貸款。不管哪種服務,利率的計算都很簡單,假如存款利率是四%,房貸就是五%,其他貸款六%,會隨著歐元區的利率水準調整,但一定比別的銀行優惠。
對帳單?簡單,不是手寫,就是用打字機打出來,一個月會提供三次,如果有緊急需要,想知道帳戶裡還有多少錢,也可以打電話來問。至於現金卡、信用卡,抱歉,全都沒有。和別的銀行最大的不同是:萊芬森銀行不販賣任何投機商品。想到這家銀行買股票?沒有;買基金,到別處去,這裡不賣。更別提這陣子,讓世界亂成一團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了。
想也知道,這麼「原始」的銀行,任何野心勃勃的MBA,都不會瞧上一眼。你可以去查查看,網路上也絕對找不到與這家銀行相關的什麼併購、募資、促銷商品的新聞。在這什麼事情都講求E化、效率、規模的年代,別說政府不知道該怎樣管理這種小銀行,包括銀行同業與媒體也很難明白,像沃格這樣的銀行家,有什麼出息?
錯了。就在國際上一家又一家知名大銀行紛紛倒閉,銀行家不是抱頭鼠竄,就是準備鋃鐺入獄的當兒,萊芬森銀行卻儼然成了世界金融的典範。去年這家沒有花俏商品的一人銀行,靜靜賺了三萬五千歐元,金額雖小,卻展現了穩健的步伐。幾個星期以來,包括德文版的《金融時報》等在內,都紛紛邀訪沃格,報導萊芬森銀行的故事。
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銀行,今天之所以引起矚目,有兩個重要的理由。第一,在這場金融風暴中,萊芬森幾乎成了人們口中好銀行的縮影,學者專家們所提的金融改革目標,早就在萊芬森行之有年。比方說,國際金融組織(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最近公布了一份花了九個多月所進行的金融業「最佳實務」研究,該組織的結論認為:銀行風險的「控管」、執行長的「擔當」、業者的「自律」,是銀行業「贏回信心」必須做的幾件事。
說來諷刺,從風險控管到擔當自律,本來就是經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卻一再被大銀行家們視若無睹。看看萊芬森,多年來,沃格毫不吝於告訴大家,從祖父到自己,有多麼痛恨資本主義。他自稱「反資本主義者」,跟馬克思一樣,他認為金錢是用來交易,而不應用來投機。因此,沃格不願意替顧客買股票,自己也從來不涉足整個銀行業瘋狂投入的金融遊戲。顧客放在他銀行的存款,沒有一分錢,捲入衍生性商品;今天,顧客們也從他身上,看見了風險控管、擔當與自律的榜樣。
其次,也更重要的是,萊芬森銀行的經營模式,讓人們重溫了銀行業應有的初衷:可信賴的金融服務。這幾年,全球銀行業紛紛朝著規模更大、服務更多、商品更創新的方向急奔,表面上,要滿足顧客更多的需求,替顧客創造更多財富,但實際上,卻距離這樣的目標愈來愈遠。存款戶被遊說把儲蓄變投機,投資戶被誘惑投入高風險商品,信用卡客戶被收取高額利息,貸款戶如果還不出錢來,還會被討債公司修理。這,是我們所需要的銀行嗎?
跟你所能想像的大銀行家們不同,沃格沒有大野心,只想專注地服務他的街坊鄰居。因此,他謝絕外人,只有蓋姆斯菲的居民,可以在萊芬森開戶。什麼時候,你我居住的地方,也能有這麼一家可信賴的小銀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