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社評 2008-10-13
中國共產黨容許城市記憶體在某種形式的私有房產制度為時已久,有時這帶來了無序、混亂的產權之爭。但這也使7.3億中國農村公民被排斥到一邊,他們只對自己耕作的土地擁有微薄權利,其中許多人享受不到中國30年迅猛增長在這一領域所提供的機遇。
中國領導層表示,現在已準備好解決這種不正常現象,使農民更容易買賣自己的土地使用權。昨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沒有宣佈具體的授權農民轉讓、出租甚至抵押為期30年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改革。
上述改革若能出臺,將給實踐中時而出現的操作提供令人歡迎的法律保障。那將是告別集體化這一災難性實驗的重要一步,集體化在最糟的時期曾導致大規模饑荒。然而,如果要避免引發新的不公正現象乃至社會動盪,就必須審慎把握以私有化為最終目標的過渡。
危險之一是腐敗。中國地方官員通過“變更”土地使用權,已經有巨大機會謀取私利。手法之一是支付少量補償金獲得農地,然後將農地變成住宅或工業用地,一舉增加土地價值。
賦予農民更多的土地權利,比如延長土地承包經營權至70年,可能有助於對付這種圈套。但是,任何新規則,若不能審慎制定和(最重要的)執行,都有可能導致一次性的大規模剝奪。
即便能避免這種情況,貧窮的農民也可能承受要求他們出售的沉重經濟壓力。中國的社會主義醫療和教育體系已經崩潰,這意味著只有那些有錢的人才能得到良好的基本服務。政府正在支出更多資金。但是,除非基本服務得到根本改善,否則危險將是農民出售土地使用權,變得無地可耕。
整個難題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中國的戶口登記制度。根據該制度,未經許可就在城市居住是違法的。迄今,在城市非法務工的農民,仍能回到自己那一小塊土地,換句話說,這些土地起到了安全網的作用。要使中國的郊區城鎮不致成為貧民聚居的邊緣地區,就必須讓農村人口更容易獲得在城市合法居住的資格。
社會變革總是危險的,即便變革的方向是私人產權。北京應審慎推進上述改革。就改革而言,公平比速度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