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4 中國時報
英國首相布朗拯救了世界金融體系?
好吧,這個問題還不成熟。我們仍不知道歐洲金融救援計畫的具體內容及其對美國的意義,更別說這些計畫是否管用。但我們知道,布朗和他的財政部長達林已勾畫出全球救援工作的輪廓,其它富裕國家只能跟隨在後。
這是出人意料的轉折。談到世界經濟事務,英國政府只是個地位較低的伙伴。倫敦固然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但英國經濟規模比美國小很多,英國央行的影響力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或歐洲央行也沒得比。所以大家並不期待英國會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然而布朗政府卻展現出它願意清晰思考這次金融危機,並按其所作結論迅速行動。這種清晰和果斷是任何其它西方政府難以望其項背的,尤其是我們(美國)的政府。
這次危機的性質是什麼?細節可能複雜得令人抓狂,但基本原理很簡單。房市泡沫化讓每位貸款購買資產的人損失慘重;這些損失造成許多金融機構負債過多,以致無法提供經濟所需的貸款;身陷麻煩的金融機構試圖藉出售資產來償還債務和增加資金,這又導致資產價格下跌,使它們的資本進一步減少。
要抑制這項危機,可以做些什麼?若提供屋主們援助,無法避開不良貸款造成的巨大損失,且在當前恐慌的情勢下收效過慢。通常的做法是,政府提供金融機構更多資金換取其部分股權,以應付資金不足的問題,這也是過去多次金融危機所用的解決方式。
這種暫時部分國有化措施,被稱之為「股本投入」(equity injection),也得到許多經濟學家支持。《紐時》從一些消息來源獲悉,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個人也偏好這一解決方案。
可是當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宣布其七千億美元金融救援計畫時,拒絕走這條顯而易見的道路,他宣稱:「當你破產時,你才會這樣做。」結果他要求政府購買那些不良抵押證券,而他根據的理論是……事實上,根本沒人曉得他的理論是什麼。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直搗問題核心,並以驚人的速度來處理它。上周三(八日),布朗政府官員宣布一項針對英國銀行的重大股本投入計畫,並為銀行債務提供擔保,使銀行間拆借得以再度運作,這在金融機制中非常重要。布朗政府作上述宣布之後五天,首批資金在本周一(十三日)就已到位。
十二日舉行的特別峰會上,歐陸經濟大國宣布將追隨英國,向銀行挹注數千億美元,並為它們的債務提供擔保。而您也知道,鮑爾森先生在浪費數周寶貴時間後,也改弦更張,目前正計畫購買持股,而非不良抵押證券(雖然他動作似乎仍慢半拍)。就像我說的,我們仍不知道這些措施是否奏效。但政策終究是靠清楚的視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來予以推動。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這個清楚的視野來自倫敦,而不是華盛頓?
鮑爾森起初的反應難免讓人覺得是意識形態作祟。要記得,他服務的政府,其治理哲學可概括成「私有是好事,公有就不好」,叫它面對政府必須持有金融機構部分股權,必定是很困難的事。
我也懷疑,政府在布希主政下變得「聯邦緊急救援署化」(Femafication),對鮑爾森的笨手笨腳究竟產生多大影響。整個行政部門有見識的專業人才都被趕走,財政部可能沒半個人具備才幹和背景,告訴鮑爾森他那樣做沒有道理。
不過對全球經濟來說,幸運的是布朗首相和他的官員按道理行事。而他們或許可以指點我們如何度過這次危機。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楊明暐摘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