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黃日燦:台商不併購 難存活

2010-01-17 工商時報 【記者陳碧芬/專訪】
「企業界要面對現實,選對『併購成長』策略模式,才能在兩岸市場融合中,茁壯、發展!」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在本報專訪中表示,無論是兩岸金融MOU或談判中的ECFA,都是為了台灣經過大中華基地、邁向全球市場的「搭橋鋪路」,如果在此之前缺席的台商,現在再不啟動併購、或只想被動等著被併,未來將沒有他們繼續生存的空間。
黃日燦指出,產業整併在09年的台灣沸沸揚揚,多件併購案的結果,立即讓競爭對手備感壓力,尤其是大家的目標多是為了「站穩兩岸市場」,證實企業界明明白白、徹底了解,在大中華市場的大規模經濟下,單靠過去的自我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是不行的。
近2年來台灣知名的併購案,黃日燦幾乎都參與了,包括台積電認購茂迪、新生銀行Capital Target Limited合資併購日盛金等,《亞洲法律雜誌》(Asian Legal Business, ALB)因此評選他為「亞洲頂尖25強傑出併購律師」,是台灣唯一獲選者。他的執業專長為併購、資本市場、跨國投資、私募基金和創投資金等相關事務。以下為專訪的摘要:
問:兩岸產業在今年會出現什麼樣的融合模式?
答:經由併購的成長,是台灣企業界現在必要選擇的經營策略。雖然市值超過1,000億的台灣企業,3分之1在去年了解此模式的重要並實際執行,但仍有3分之2的案件是失敗的,如此換算下來,今年業者基於成長需要而採行的併購策略,超過2成的資源是註定要浪費的,政府應正視這個驚人的數據。

問:台商併購陣亡率這麼高,政府法令都沒有在輔導、照顧嗎?
答:台灣已有併購3法,但我懷疑是否有真正的幫助,我經手諸多案例的經驗,可以看出其中漏洞處處。
加以若干產業並不在政府政策的思考雷達之中,如食品業、製藥業等傳統產業,其實是最能以台灣為基地、向中國市場拓展,我甚至在想,政府是不是該在此潮流中扮演角色?即使政府要處於中立的態度也沒有關係,就是對外講清楚即可。

問:兩岸產業併購潮中的資金來源,是業界的難題嗎?
答:亞洲帶領此波的經濟復甦,全世界的錢都跑進來,大中華市場議題又是最佳賣點,併購案中的資金來源最不是問題,但如何善用資金,尤其是潛力十足的私募股權基金,政府需要拿出「態度」,中國官方現在就與私募股權業合資,大動作在世界各地進行產業併購,台灣可以參考此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