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金磚四國”一詞是否貼切?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2010-01-21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發明的“金磚四國”(Brics)一詞,可謂是行銷上的神來之筆。
但從邏輯分析的角度而言,這個詞是否貼切呢?我的答案是,既貼切,也不貼切。
說它不貼切,是因為除了都不是高收入國家之外,這四個國家幾乎沒有共同之處。
說它貼切,則是因為這個概念捕捉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事實,即大量發展中國家都實現了持續性的“趕超式”增長。
中國和印度是迄今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09年年中,人口總數分別為13.4億和11.8億——而排名第三的美國只有3.08億人口。
以這兩個亞洲巨人的標準衡量,1.93億人口的巴西和1.42億人口的俄羅斯都微不足道。
中國如今已成為“世界工廠”——一個高投資、高增長的龐然大物,在製造業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中國的經濟也比印度開放得多:2006年,即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年,中國商品貿易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的比例為67%,而印度僅為32%。
印度在技術密集型服務業領域相對較強,服務貿易額占GDP的比重為15%,而中國為7%。
與這兩個亞洲巨人相比,巴西經濟要封閉得多,2006年其商品出口占GDP的比重僅為22%,服務出口占GDP的比重為5%。半數出口產品為食品與原材料。2006年,製造業出口在俄羅斯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20%。俄羅斯是一個燃料與礦產出口大國。
然而,差異最為顯著的是四國經濟的規模、活力與影響。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表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全球產出中所占的份額,從1980年的8%上升到了2006年的17%。同年,中國在金磚四國總產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從1990年的42%上升到了61%。
在這段時間內,無論是巴西還是俄羅斯,其經濟產出占全球GDP的份額都沒有明顯增長。就連印度的增幅都十分有限——從1990年的4%到2006年的6%。因此,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兩個亞洲巨人的崛起——尤其是中國。但“Ics”一詞在吸引眼球方面就要遜色得多了。
不過,金磚四國的概念確實抓住了經濟實力由老牌發達國家——特別是西歐和日本——向“新興國家”轉移的事實。本輪金融危機加速了這種變化。
首先是中國,然後還有印度,很大程度上安然渡過了這場危機。根據去年12月份的普遍預測,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了8.5%,印度增長了6.6%。但巴西經濟止步不前,而俄羅斯則萎縮了7.9%。預計在201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9.6%,印度增長7.7%,巴西增長5.1%,而俄羅斯增長4.1%。
然而,這些國家能夠將自己的動力傳遞給整個世界嗎?乍看上去,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以美元計價,2008年金磚四國GDP總額已相當於美國的60%,全球的14%,其中中國的產出占到半數。
高盛表示,以美元計價,2000年至2008年間,金磚四國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近30%,2007年危機爆發以來,貢獻度更是高達45%。
無疑,這一貢獻率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提高。不過,幾乎所有的增長都將來自這些國家的內部。世界其他經濟體所能獲得的淨需求刺激,取決於這些國家貿易順差的下降或逆差的上升。
中國又一次成為金磚四國中唯一能夠做出很大貢獻的國家。儘管如此,在2008至2009年間,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淨刺激,還不到這些國家GDP總和的0.2%。
不過,在引導全球經濟實現更為均衡的需求增長方面,金磚四國——尤其是中國——必須發揮重要作用。
這是全球新決策機構不得不應對的諸多挑戰之一。
如果人們對金磚四國概念的關注,使得政策制定者們把重點放在這項任務上,那麼,它將被證明是值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