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印度總理辛格專訪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聯合報導 2009-04-03
很難相信僅僅兩個多月前,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剛剛接受了五條動脈的心臟塔橋手術。這位印度總理雖然略顯疲憊,但看起來精神矍鑠。他的日程安排很緊,3月31日不得不暫停競爭激烈的議會競選活動,飛往倫敦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這個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喧囂,或許看上去並不是適合這位76歲睿智老者的舞臺。上世紀90年代辛格擔任金融部長期間,對印度經濟進行了改革,因此飽受讚譽。如今執政黨國大黨(Congress party)面臨印度人民黨(BJP)的嚴峻挑戰,這位溫和的專家型官員表現出了罕見的好鬥個性。
為期一個月的印度議會大選將於4月16日拉開帷幕。在此之前,辛格發佈了國大黨競選宣言,嚴厲抨擊其主要對手、人民黨領袖阿德瓦尼(L.K. Advani)。他還猛烈攻擊了聯合政府曾經的合作夥伴的“消極心態”,稱這些左翼政黨不能“領導國家前進”。這些左翼政黨反對新一輪的經濟改革以及印度政府與美國簽署的核協議。
在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出席的倫敦峰會上,辛格很可能會同樣直言不諱。他打算利用自己的地位,來維護所有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就有效、可信的財政刺激計畫達成共識,是所有主要經濟體的責任,”他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這是他1月份接受緊急手術之後首次接受採訪,地點在他位於新德里的官邸。“新興經濟體的問題也應該加以談論。已出現的資金流縮減應得到補償,具體做法是向國際金融機構提供足夠資源,以拯救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
在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商談中,辛格會以其慣有用的溫和、節制的語調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作為一位深思熟慮的決策者,他的個人影響力將增強這些話語的份量。在開放印度經濟之後,辛格賭上自己的總理職位,與美國建立了更為緊密的關係,在他的管理下,印度政府對去年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做出了有節制的反應。
不過,在出席此次峰會之後,他的注意力將重新回到選戰中,來面對步履維艱的經濟,面對許多人(包括他自己)對他未能讓新一輪自由化改革取得更大進展的失望。“聯合政府有自己的無奈,”他表示。“我們希望能在經濟改革的某些方面取得更為迅速的進展,這當然沒錯,但政治本身就沒有十全十美。”
如今辛格和國大黨正努力爭取連任,因此面臨相當大的壓力。全球經濟危機已削弱了印度經濟的增長動力,而印度經濟的活力正是辛格聲望的支柱。獨立機構預測今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低於6%,而過去3年,印度保持著9%的平均增長速度。近幾個月,出口導向型產業已經裁員至少50萬人,許多留用的工人也遭遇減薪,國內消費一落千丈。國大黨、人民黨和由左翼政黨、地方政黨和世襲階層政黨組成的第三陣線你爭我搶,謀求成為下一屆政府的領導者。分析師指出,很難預料大選結果如何。
對辛格來說,這場爭奪是他實現個人訴求的機會。5年前,這位經濟學家異軍突起,成為這個印度教徒占多數的國家中首位錫克教徒總理,這讓印度人民多少有些意外。當時鑒於全國對其外國血統的顧慮,國大党主席、尼赫魯-甘地王朝精神的傳承者、出生於義大利的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拒絕出任總理,形成對辛格有利的局面。但這次如果國大党獲勝,辛格就能擺脫那些說他不過是索尼婭•甘地代理人的指責,這可能給他帶來更大的施展空間,來實現他自己的政治抱負。因此他的措辭才會如此尖銳。
在採訪中,他最重的話還是用在了印度的老對頭巴基斯坦身上。自去年11月造成179人遇難的孟買恐怖襲擊以來,國大黨一直小心翼翼,不想讓人民黨抓住把柄,指責其在國家安全方面的行事不力。鑒於孟買襲擊是由總部位於巴基斯坦的武裝組織虔誠軍(Lashkar-e-Taiba, LeT)協調與領導的,印度尤其著力確保巴基斯坦面臨國際壓力。巴基斯坦官員堅稱,他們已逮捕了虔誠軍的高級將領,為解散虔誠軍已盡其所能。但印度政府對這些表態不屑一顧。
就在上月,虔誠軍宣稱對喀什米爾的一次槍戰負責,並大肆炫耀。在槍戰中,有8名印度特種部隊隊員和17名武裝分子遇難。當被問及為什麼虔誠軍能夠“如此迅速地捲土重來”時,辛格拋開了國際外交策略中的陳詞濫調。他表示,巴基斯坦政府要麼是“不能”,要麼是“不願”控制虔誠軍。“布丁味道怎樣,只有品嘗了才知道。”雖然巴基斯坦這10年來始終承諾,不會成為針對印度的恐怖襲擊的策動地點,“實際並沒有採取有效行動來控制恐怖主義行動”。
談到上週五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號召對巴基斯坦的武裝分子避難天堂採取行動時,他補充道:“我們都知道當今世界恐怖主義的發源地是巴基斯坦。國際社會必須認真面對這一事實。”
雖然在國內未必如此,但在國際上,與布希政府合作簽署的印美民用核能協定提高了辛格的地位。這項具有開創意義的協議被視作其總理任期內最重要的遺贈。但在印度國內,該協議卻飽受爭議。印度政府僅僅勉強通過了不信任投票,不過國大黨隨後在各邦選舉中又舉行了黨內的信任投票。但該協議的簽署是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個信號:美國似乎將印度視為亞洲的重要盟友,以及在地區內牽制中國野心的潛在力量。
當前對國際協作的需求十分強烈,印度能否在全球舞臺上積極有效地樹立自己的權威,可能會在倫敦得到檢驗。如今峰會已進入倒計時階段,但由於辛格正處於手術恢復期,而印度國內的關注焦點也轉向大選,印度大體上還是聽憑中國扮演起發展中國家領袖的角色。但辛格想法堅定,也不憚於表現。他所傳遞的資訊中,最強烈的一條將與保護主義有關。在他看來,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必須更好地履行承諾,為自由貿易而戰。
辛格表示:“保護主義不僅與商品有關,還體現在服務領域。發達國家的一些舉動——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銀行將資本撤離發展中國家——同樣令人不安……必須避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包括金融保護主義。”
辛格謹慎地與各國領導人一道,淡化了外界對於倫敦峰會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期望。但他表明,他將支持眾多發展中國家,對全球金融機構積極進行反思。他主張,倫敦峰會不僅要推動各國採取共同措施,恢復信貸流動,還必須竭力重建全球勢力的平衡。他打比方說,二戰後,各國花了兩年時間,才就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IMF的形式達成了一致意見。
談及大西洋兩岸(美歐之間)圍繞應該加大財政刺激力度、還是將重點放在監管上的辯論,辛格表示,需要有一名“裁判員”,以確保發達國家恪守自己的諾言。
辛格表示,如果像IMF估計的那樣,2009年主要經濟體採取的刺激措施規模占到GDP的2%,可能就足夠。但全球需要成立“一個專家小組”作為新的監控機構,該小組無所謂是在IMF內部還是外部,任務是確保刺激措施在明年能“保持和繼續下去”,並確保各國都“盡職盡責”。
辛格擔任總理的5年內,印度無疑為全球經濟增長盡到了職責。但聯合政府所帶來的限制妨礙了辛格的改革努力。養老金和銀行業改革、以及旨在將孟買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的各項措施,仍然停留在紙上。他從前的左翼同盟政黨、以及(人們普遍認為)包括索尼婭•甘地在內的國大黨高層更加民粹主義的傾向,都遏制了辛格推行金融業改革的努力。
辛格承認,自己對於無法維持改革勢頭感到失望。“民主有其自身的問題……決策過程十分緩慢。但決定一旦做出,便能更加持久。”
實際上,辛格堅定地認為,無論由誰來組建下一任政府,印度都將堅持改革道路,遠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泥沼。他回憶道,當自己和同僚1991年啟動經濟改革時,有國際友人問他:他如何能夠確保以後的政府會繼續這些改革措施?他表示,自那以後,印度已更換了數屆政府,但沒有一屆政府推翻這些措施。
各國領導人應該會聽到更多表達如此冷靜的觀點。但一旦辛格返回本國,他將面對動盪得多的日子。正如他所堅稱的那樣,印度經濟的發展道路可能很牢靠——但他的未來卻並非如此。倫敦峰會要麼是辛格在國際舞臺上的謝幕,要麼就是下一出戲的序曲。
英國《金融時報》詹姆斯•拉蒙特(James Lamont)、亞曆克•羅素(Alec Russell)、艾米•卡茲明(Amy Kazmin)新德里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