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類股本月下挫了17%﹐原因很簡單﹐投資者已經喪失了對銀行與經紀公司的信心。
人氣低迷的另一個跡象是﹕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與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目前股價只相當於帳面價值的將近80%﹐而被認為銀行巨頭中最為穩健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股價也只是大致相當於帳面價值。許多規模較小的銀行目前股價還不到帳面價值的一半。
銀行業要怎樣才能贏回投資者的信心﹖儲蓄和貸款危機帶來的一條教訓是﹐那些未能迅速承認問題並採取有效對策的公司將付出慘重代價。截至目前﹐已經有太多銀行連續幾個季度公佈了逐漸增大的損失﹐並相繼宣佈增資。
然而﹐監管部門尚未採取足夠強硬措施﹐迫使銀行迅速沖減資產。而且﹐目前也沒有足夠的銀行願意低價售股﹐以提振資產負債表。
正是由於不願承認這兩個現實﹐才導致了目前銀行、潛在投資者、政界人士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有監管部門參與的對兩條解決之道的討論。兩條途徑可能都有助於解決問題﹐但這樣的援助需要付出代價。而且目前也不清楚﹐如果沒有這些方案﹐金融體系是否就不會自行恢復。
第一條途徑是針對私人資本投資入股銀行的監管規定﹐第二條則是從銀行合併的相關規定下手。
銀行業監管部門規定﹐如果一家私人資本運營公司收購一家銀行超過25%的股權﹐那麼該公司將被視同於受到完全監管的銀行﹐而這是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或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等投資者絕對不願接收的。降低投資規模也於事無補。只要持股比例在10%-25%﹐投資者就必須與監管部門達成協議﹐同意不插手銀行管理層。而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入股銀行是希望獲得銀行的控制權。
私人資本運營公司稱﹐這些規定已經過時﹐阻礙了它們向陷入困境的銀行施以援手。但制定上述規定也是有原因的。這些規定是為了避免一家公司控制銀行後﹐通過銀行向公司其他投資提供貸款﹐使銀行實際上淪為該公司的超級信用卡。
而既然銀行業依賴於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例如存款保險這樣的變相補貼)﹐納稅人就有權受到這樣的保護﹐監管機構的規定就該防止私人資本運營公司掌握銀行控制權。
與此同時﹐調整任何規定都可能導致不公平競爭﹐使得不受監管的私人資本運營公司能夠與受到嚴格監管的銀行或公眾投資者展開不平等的競購。
而且﹐這些規定的約束力也已經比剛制定的時候有所削弱。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可以組建單獨的銀行控股公司﹐用於收購銀行。JLL Partners去年12月就是這麼做的﹐當時該公司組建了一家受監管的實體﹐以此收購了幾家德州銀行。
監管部門還必須考慮到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到底有多少資金能夠投向銀行業。為了使投資獲得成功﹐這些公司通常會使用巨大的槓桿比例﹔而這在銀行業是絕對不允許的。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估值跌至谷底﹐銀行類股才會變得誘人。
另一方面也引起了關注。銀行一直在抱怨﹐監管規定使得實力強勁的銀行難以收購較弱的同行。銀行通常不需要對旗下許多資產進行標價﹐尤其是旗下貸款組合中的大部分﹐即使市場已經崩潰。但如果一家銀行收購另一家﹐收購方必須以當前市價標注出售方的資產價值﹐即使這些貸款仍在流動。這就會給銀行造成損失﹐導致銀行資本充足率達不到監管要求。
銀行業抱怨﹐這使得它們難以進行交易。但這種抱怨實際上忽視了銀行業目前困境的一個重要根源﹐即缺乏投資者的信任。投資者在拋售銀行股票時﹐實際上起到了銀行合併交易的作用﹐即便銀行保持了資產穩定﹐其資產價值也會下降。當一家銀行股價只有帳面價值的一半時﹐投資者就是在說﹐該銀行的資產只有銀行所宣稱的一半價值。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承認的損失更接近於投資者認為會證實的規模。除非銀行接受住房市場不會奇跡般地恢復正常這一殘酷現實﹐否則銀行股價與帳面價值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造成銀行資本不足的並不是私人資本投資者或是銀行認為的不友好的監管規定。真正原因是銀行還不夠坦白承認損失﹐因此無法重新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對症下藥可能是痛苦的﹐但這最終會治癒銀行體系的痼疾。
Peter Eavis / David Reil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