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中國的購物者都到哪裡去了?官方數字顯示,國內消費依然強勁(今年前4個月,零售額增長了22%),但個人可自由支配的消費開支(discretionary spending)正出現問題。
據汽車咨詢公司CSM Worldwide稱,自4月份以來,汽車銷售量每月都在下降。國內航空客流增速亦在放緩;今年前5個月,中國旗艦航空公司——中國國航(Air China)的客運量下降了將近11%。來自花旗集團(Citigroup)的數據顯示,上海和深圳等主要機場的吞吐量增幅也分別降至11%和8%,只有去年同期水平的一半。保持一定的謹慎很有必要。汽車銷售尤其容易出現波動;煉油廠商寧願停止供給也不願虧損銷售(這是政府燃油補貼的結果),在此情形下,人們推遲買車也就很好理解。5月份的大地震以及今年更早時候的雪災都是擾亂因素——譬如,飛機被調至四川參與救援行動。
不過,有三個因素造成消費者信心低迷。首先,通脹和貨幣升值粉飾了官方數據。因此,盡管5月份出口同比增長28%,但港口裝卸的集裝箱數量增幅卻在放緩。其次,中國政府趨向更加緊縮貨幣政策的傾向(就算沒有采取行動,也在言語上做出了這番表示)開始起作用。個人自由支配消費開支的某些方面出現疲軟,而家庭銀行存款正在回升。第三,將會出現一個更大的結構性轉變。據麥格理(Macquarie)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農村家庭收入一直在增長,去年增長了10%。在此水平上的個人自由支配消費開支意味著人們更可能選擇一台電冰箱,而不是一輛漂亮的新摩托車。中國的購物者還遠不至於退出市場,但真實情況要比那些宏觀數字所顯示的景象更為疲軟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