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這場言行不一的遊戲

兩周前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信貸策略師鮑伯﹒亞紐阿(Bob Janjuah)預計9月前標準普爾500指數將再暴跌25%,這在投資者聽來有如世界末日一般。
且慢。這位仁兄到底是個偉大的預言家,還是個竭力想提高自己知名度的炒作者?在我看來,上面這個問題倒不如下面這個問題來得重要:亞紐阿自己為這場預言中的大跌押上了多少真金白銀?
亞紐阿去年時曾先知先覺地指出銀行業將因信貸危機出現虧損,不過他近日做出如此預言,究竟是嘴上說說而已,再押上今年獎金或有小虧,還是已將全部家當掏出了四分之一、按照自己的預見投資看跌期權了呢?
這恰恰是投資者應該關注的問題,那就是華爾街分析師和基金經理的誠意到底有多深?當你把自己的籌碼下注到股市下跌的時候,給你提建議的人是不是也拿出了自己的一大筆錢押寶於此?
你要是知道跟投資者同一戰壕的“顧問”少得多麼可憐,一定會驚訝得大跌眼鏡。

先看看基金經理們
晨星公司(Morningstar)跟蹤調查了6,000只美國的共同基金。46%投資美股的基金表示自己的基金經理們在裡面沒有投資。對於投資海外股市的基金以及平衡型基金而言,基金經理們一分錢不投的比例分別達到了61%和70%。
即便在對華爾街素有惡感的人看來,上述數據都很是令人吃驚。我們說的不是那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騙子基金。很多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Putnam Investments和Vanguard Group旗下基金的管理者都不往自己掌管的基金裡投錢。
當然,人們普遍認為基金經理不需要再把自己的錢和賴以為生的工作攪和在一起,因為他們業績的好壞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生死。既然基金的成功與否已是事關重大,基金經理們也就沒必要加倍下注了。
但是投資的要義就是實現回報的最大化。你應該去找一個把自己的利益和你的利益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顧問來指導你投資。
在這一問題上,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Cos.)旗下兩只破產基金的管理者拉爾夫﹒喬菲(Ralph R. Cioffi)和馬修﹒丹寧(Matthew M. Tannin)就提供了反面教材,他們可能因此而鋃鐺入獄。
東窗事發前喬菲曾在人前大肆吹捧這只前景黯淡的基金,而人後則把自己投在裡面的200萬美元轉到他處。丹寧也力捧這些基金,並表示自己正在追加投資,而事實上他根本沒這麼幹。
簡而言之,喬菲和丹寧與他們的投資者根本不是一條心。他們要是在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面前還想粉飾自己的話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從2005年開始,基金經理們就被要求披露自己在所管基金中的投資,投資金額劃分了幾個檔次,最高為100萬美元甚至更多。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SEC)理應更進一步,把披露上限提高到1,000萬美元或以上,收入極其豐厚的基金經理有幾百人之多,他們拿出幾百萬美元投到所管基金之中應不成問題。

再看看研究分析師們
這個問題對於研究分析師來說有點讓人犯難。他們提供給投資者的建議應該是不偏不倚的。
華爾街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看法,如果一個分析師押注於他所跟蹤的公司或市場,那麼他的公正性可能會令人生疑,其研究報告的質量也會打上折扣。如果他要是自己做空哪只股票,那麼以後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長和首席財務長恐怕都會對他報以冷眼。
說的沒錯。但總的來說,分析師的利益應該和他所服務的投資者看齊。如果出現錯位,那麼災難將接踵而至。
互聯網泡沫就和研究分析師的煽風點火脫不開幹系。這些人的收入來自那些為互聯網公司提供資金的銀行家,而不是投資者。信用泡沫則是在評級機構和經紀業分析師的運作下得以成型,畢竟將那些有問題的信用產品攔在門外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如今這個“後斯皮策”(Post-Spitzer)投資者仍普遍對華爾街分析師的動機持懷疑態度。人們擔心這些分析師仍不願對公司以及市場表示出太過負面的看法。為了化解這種擔憂情緒,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不久前調整了自己的股票評級系統。
此時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來幫助投資者重新建立對分析師所選股票的信任,那就是允許分析師用自己的錢“說話”,無論他們選擇做多還是做空。
許多華爾街公司都不允許自己的分析師這麼做。但分析師的行事方式越來越向投資者靠攏卻是明擺的事實。他們當中許多人都放棄了原有的研究工作轉投對沖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
舉例來說,過去幾個月裡,不少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的石油行業分析師都跳槽到了對沖基金領域。當然,他們的收入會更好,而且總算可以暢所欲言了。
如果華爾街經紀行想要提高分析報告的可信度,他們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對分析師的投資禁令。他們會發現一些投資者早就心知肚明的事情。
事實勝於雄辯,而和錢沾邊的行動就顯得更加有力,特別是當你自掏腰包之時。
Evan Newmar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