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麥嘉華:金融股走弱是經濟惡化指標

不僅金融專家會誤判情勢,市場有時也會出錯,分析過去金價與金礦業股價走勢關係可以發現,市場價格反映偶爾也會失準,不一定能預測未來,從美國金融股與非金融股近期相對表現來看,股市低估了金融危機的衝擊,目前融資槓桿快速降低,不僅意味支出減少,更代表企業獲利會走疲、股價將走跌。
讀者應該很清楚,金融專家、經濟學家與策略分析師所做的各項預測大都沒有意義,但其實就連市場本身也有出錯的時候,未忠實反映經濟現實與基本面的情況和忠實反映一樣多。我的朋友Ian McAvity專門出版出色的投資報告,近日寄給我一些圖表,驗證了這個觀點。

市場價格偶爾會失準
從1971~1982年底黃金現貨價與金礦業股價相對走勢來看,1970年代黃金大多頭走勢被1974年開始的一波大回檔中斷,期間金價從1974年12月的波段高點每盎司197美元跌至1976年8月谷底103美元。
有趣的是,金礦業股價早在1973年登頂後下跌,金價卻一路漲到1974年12月才反轉跟進;時間快速拉到1980年1月,金價衝上850美元高點後步入長期熊市,金礦業股價卻一直漲到那年秋季才開始下跌,並在1981年夏季崩盤。
所以,在1973年的例子裡,金礦業股價準確預測了1974~1976年的金價修正,但1980年卻在金價登頂後續漲,錯估的金價趨勢。我要表達的是,市場價格反映偶爾也會失準,不一定能預測未來。

美股低估金融危機
再拿美國金融股與非金融股近期表現為例(見表),股市似乎認為目前金融危機對經濟影響有限,因為相較金融股從去年初來暴跌近40%,非金融股同期僅跌5%「而已」。
假設非金融股目前反應是「對」的、企業獲利能維持成長,經濟受創就不會太深,不久便能復甦成長,金融股應該在短時間內強勁反彈;但我的解讀卻是金融股走勢可能是經濟環境惡化的先行指標。
道理何在?2001~2007年間1群「金髮女孩」經濟(編按:溫和成長的經濟榮景)的狂熱傳教士,出色地扭轉了他們的徒眾,讓他們改信「槓桿」。他們抱持的論調是,隨著美國將生產外包到海外,經濟波動將趨於和緩,消費者、企業與投資人將更積極提高槓桿操作。

企業支出獲利走軟
結果,槓桿操作操作總是在景氣低潮發生問題,在最艱困的時候把你給宰了。若這波景氣谷底不比過去來得低,那我們為什麼沒有繼續提高槓桿操作?事實上,2007年金融市況巨變,債臺高築的消費者對利率降低始終無動於衷,房地產市場持續萎縮最直接反映這種情況,而耐久財包括家電、汽車等需求隨著利率走跌仍一路下滑也可見一斑。
這是相當不尋常的情況,因為消費者對降息的反應通常迅速且正面。
如今,我們面臨的不是一般衰退情況,還同時身處槓桿操作降低的環境,信貸數字也印證了這項觀點,目前信貸融資金額已從去年後半的高峰下降約1兆美元(30.3兆元台幣),企業融資也較去年中萎縮約6000億美元(18.2兆元台幣)。借款減少不僅意味著支出減少,更代表企業獲利將走疲,股價會走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