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中國銀行業:外資出逃?

英國《金融時報》2008年4月22日
四年前花旗失去的和美國銀行(BoA)得到的,現在似乎都要一並還給市場。事實果真如此嗎?
2005年中,美國銀行取代花旗成為建行的第一個國際戰略投資者,以25億美元從國有大股東手中買到了9.1%的股權,又在IPO時購入價值5億美元新股,並可在2010年之前將股比進一步提高到19.9%。
4月21日,英國《金融時報》獨家報道了美國銀行打算出售所持有的建行股份的消息。次日,美國銀行便宣布因受資產減記和信貸成本上升,今年1季度贏利同比驟跌了近80%。
情勢看來嚴重,一場外資撤出中資金融機構──特別是海外上市的國有銀行──的大規模出逃似乎正在拉開序幕。瑞信資深銀行分析師Sherry Lin對FT中文網表示,目前希望賣掉手中所持有的中資銀行策略性投資的外資戰投,大都出於次貸引發的資金壓力。
根據瑞信所作的統計,外資戰略投資者所持有的建行、中行和交行的H股將在2008年達到「解禁」高峰。以建行為例,今年8月底的其「解禁」H股達到224億 股,相當於流通股的9.6%——美國銀行持有其中的7.5%,淡馬錫持有餘下的2.1%。交行和中行即將「解禁」的H股比例則更為龐大,分別達到18.6%(91億股)和13.91%(353億股),可流通時間分別在今年的8月下旬和12月底。
美國銀行並不是第一個「出逃者」。去年11月,淡馬錫便分別沽出了10.82億中行H股和2.80億建行H股,估計獲利在30億港元以上。此外,去年底摩根士丹利也傳出擬出手自己在中金的股份的消息。
是否因為熬不住次貸難關,國際金融巨頭們行將捨棄中國銀行業呢?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淡馬錫賣掉的上述中資銀行股均不是當年的策略性股份,而是在銀行IPO後從市場買入的部分。而美國銀行對自己的建行資產的處置其實也包含兩部分:一方面以市價(或接近市價)出售自己名下的戰略股份,另一方面,則按先前約定,以建行IPO價格繼續增持股份。Sherry Lin認為美國銀行的策略是目前情勢權衡之下的最好選擇,既能獲得亟需資金又能繼續分享中國銀行業很好的成長前景。
為美國銀行簡單算一筆帳可以更好地了解這樣的「進退」策略有多麼精明。建行的H股發行價為每股2.35港元,而截至本文發稿前,4月21日建行H股收盤價為每股6.35港元——是發行價的2.7倍。但美國銀行的買入價並不是發行價。根據中國《財經》雜志報道,美國銀行獲得的建行股價定價「相當於1.15至1.2倍P/B值」,而建行實際發行價的市淨率約為1.96倍。換句話說,美國銀行按市價每賣出一股建行H股,再以IPO價買回一股,持股比例沒有變化,但理論上每股可獲利4港元以上!
事實上,外資戰投們在入股中資銀行時獲得的「最惠」條件,是它們絕不會輕易放棄這些投資的根本原因。除了美國銀行以外,匯豐在交行時也獲得了類似的入股及增持條件。由此可見,「出逃」之說對於這些得天獨厚的外資戰投其實很難成立。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面對外資戰投的「套利」策略,中資銀行是否應該止於無所作為?正如今天的美國銀行正忙於出售自己包括建行戰略股份和大宗經紀業務,斷臂求存一樣;中資銀行和當日需要借力外資戰投以確保海外IPO成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雙方的實力對比正在發生難得的變化,這正是重啟談判,改變昔日「過於優惠」條件的良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