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憑什麼躲過全球信貸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8年4月28日
又一天,又有兩家歐洲銀行披露業績。但盡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公布進一步減記53億瑞士法郎,巴克萊(Barclays)則表示自己無可隱瞞。為何一些銀行損失慘重,其它銀行卻沒有因信貸危機而蒙羞呢?事實的真相是,總體而言,答案與銀行的管理能力幾乎無關。
決定一家銀行是否出現減記的主要因素是其業務結構。簡言之,如果一家銀行有龐大的資本市場部門,它就可能已涉足結構性信貸證券,並蒙受損失。目前沒有範例證明,有哪家歐洲銀行持有大量此類產品,並通過卓越的執行從中獲取了利潤(對沖整個業務的損失算不上是優秀的管理)。因此,專注於零售或商業銀行業務的希臘國民銀行(National Bank of Greece)或北歐的那些銀行看起來狀況不錯。
地理因素也可以炫耀。例如,西班牙的銀行,包括歐洲市值第二大銀行桑坦德銀行(Banco Santander),迄今相對沒有受到信貸危機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表外投資受到監管限制。不過,西班牙各銀行受到本國房地產泡沫利潤的吸引,也起到一定作用。與此同時,保守的借貸文化——就像意大利各銀行展現的那樣——在經濟繁榮期間可能受到批評,但在危機時刻卻能帶來回報。
正如人們可能預期的那樣,歐洲銀行對低質信貸的投資反映在估值水平上。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和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Intesa Sanpaolo)等被視為健康的銀行,預期本益比都在10倍以上。不過,一位數的低本益比並不是宣布最大規模減記的那些銀行所獨有的。盡管巴克萊表示自己未受影響,但其股價水平反映出,似乎沒人相信這點。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