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答案﹕
雖然直到不久前﹐中國與其許多主要貿易夥伴(特別是亞洲的貿易夥伴)間的貿易還在迅速增長﹐但並非所有這些增長都與中國的國內需求密切相關。
中國的進口產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主要用於在國內組裝後再出口的半成品、另一種是主要滿足國內需求的大宗商品和資本財貨(機械、設備和金屬製品)。向中國出口大宗商品和資本財貨的國家主要有澳大利亞、巴西、歐盟、日本和韓國﹐而向中國出口加工零部件的主要是台灣、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亞洲經濟體。
最近幾個月﹐中國從幾乎所有重要貿易夥伴的進口都大幅下降﹐這既是因為海外對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需求出現下降﹐也是因為中國國內對大宗商品和投資產品的需求不斷減少。
展望未來﹐中國從不同類型貿易夥伴的進口有可能呈現出十分不同的增長局面。中國從台灣和菲律賓等經濟體的進口產品主要用於加工後再出口﹐因此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市場的需求復甦前這類進口不大可能改善。而大宗商品和投資產品的進口卻有可能因中國被各種手段刺激起的國內需求而率先獲得提振。
因此我們認為﹐那些對華出口在其總出口中佔有很大比重的國家﹐以及那些對華出口主要被用於中國國內的國家﹐更有可能從中國國內需求的率先復甦中獲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國家主要有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