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馬英九率領台灣「拚經濟」(上)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席佳琳(Kathrin Hille)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在馬英九上周六在台灣總統選舉中勝出後,歡欣鼓舞的國民黨支持者在黨總部徹夜慶祝。當股市周一開盤時,投資者仍在歡慶,股市當日上漲4%。
在這種歡欣的背後,人們相信:國民黨重新掌權可能成為歷史性的一刻——它將幫助台灣走上與中國大陸經濟更緊密融合的道路,讓台灣分享應得的那一份中國增長帶來的利益,並將亞洲地區最危險的潛在沖突消弭於無形。經紀公司裡昂證券(CLSA)駐台北研究主管蘇廷瀚(Peter Sutton)稱:「國民黨與中國的領導人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推動海峽兩岸的經濟增長,及緩解緊張局面。他們將致力於經濟一體化及重振台灣經濟。」
馬英九表示,自己希望擱置有關台灣地位的爭執,與北京方面展開對話——首先是在經濟問題上,而最終目標則是商談和平協議。雖然中國一直聲稱擁有對台灣的主權,並威脅稱,如果台灣將事實獨立正式化,將動用武力,但中國領導人仍回應稱,他們願意隨時與任何不積極推動台獨的台灣政治家進行溝通。
所有的這一切,都與過去十年中大部分時間裡籠罩台海兩岸的氣氛形成了鮮明對比。2000年上任的現任民進黨總統陳水扁及其前任李登輝,一開始的時候在對待大陸問題上都表現出了務實的態度,但在他們的努力受挫於北京後,都迅速採取了強硬態度。
其結果是,1992年開始的半官方會談——自國民黨在1949年內戰中敗於共產黨、並逃往台灣後雙方最富成效的對話——從1998年起就陷於中斷。台灣方面辯稱,面對一個如此強大而在政治上又如此具有敵意的國家,台灣必須限制自己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為此,台灣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嚴格規定,以限制兩岸之間的人員、貨物與服務流動。
但台灣現在選出了一位與這一主張意見相左的總統。馬英九承諾在一年之內開通與大陸間的空中直航,並將允許大量大陸遊客赴台,歡迎中國投資者購買台灣地產,取消許多針對直接投資大陸的限制性規定,並廢除那些嚴格限制台灣基金投資大陸證券的法規。「中國大陸對台灣是威脅、也是機會,」馬英九表示,「應該將威脅降到最小,把機會提到最大。」
台灣改變思路是因為當地經濟停滯。盡管台灣電子產品出口商實力壯大,不斷在全球市場中搶占份額,但隨著制造業崗位轉移到中國大陸,資金為尋求更高回報而流向離岸市場,以及跨國公司越來越不願在台灣擴張,台灣當地行業已受到沖擊。近年來,台灣企業羨慕地注視著香港、韓國和新加坡,它們感到,曾經與這三個地區一道被譽為「亞洲小龍」的台灣正落在後面。
的確,在上述四個地區中,台灣經濟的年增長速度最慢,其預測增長率略高於4%。台灣的人均收入約為1.5萬美元,也不及其它三個地區。在2001年科技泡沫破裂後的經濟衰退中,台灣私人消費大幅下降,目前仍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機關就業增長恢復到了歷史平均水平。固定資本形成占當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位列亞洲地區末流,地產價格也低於香港、韓國和新加坡,且差距正不斷擴大。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應歸咎於台灣與大陸令人不安的政治關系,以及台灣對與中國大陸經濟交流的限制。他們認為,問題不在於缺乏經濟上的互動,而在其被扭曲的本質。
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投資目的地。台灣政府最新估算的數據顯示,過去15年間,台灣企業已將其勞動密集型生產活動轉移到大陸,對大陸累積海外直接投資可能接近3000億美元——這將使台灣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來源。
「但迄今為止,這些限制使經濟聯繫成為了一條單行道,」摩根大通(JPMorgan)駐香港的經濟學家吳向紅(Grace Ng)表示。「(台灣設定的)台灣企業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企業資產淨值40%的上限,未能打消台企投資大陸的熱情。它只是促使台企不願將利潤返回台灣,因為它們擔心自己無法動用這些資金,在大陸進一步擴張。」
個人投資者已表現出類似的傾向,他們將資金轉向離岸市場,並保存在那裡。此外,分析師認為,台灣方面對與大陸聯繫的限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難辭其咎。首先,台灣政府禁止在島內銷售只不過小額投資大陸相關股票的共同基金。其次,40%的規定使企業無法在台灣上市,以募集在大陸擴張的資金,使希望分享大陸經濟增長的台灣投資者只能轉投離岸市場。
其結果是,去年台灣金融賬戶流出389億美元,超出了經常賬戶盈余,導致其總體收支10年來首次出現赤字。
對海峽兩岸直航的禁令也起到了類似的效果。從台北到上海,理論上飛行時間不超過1小時,而目前要花費6小時以上,因為旅客必須在香港中轉。這意味著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沒有可選的兩岸通勤方式。許多人已搬到大陸,估計目前約有200萬台灣人住在上海。吳向紅表示:「這一消費能力相對較強群體的缺失,肯定會對台灣經濟產生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