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大蕭條」 又來了?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塞繆爾·布裡坦(Samuel Brittan)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在金融分析師的圈子內流傳著這樣一個主調:各國政府和央行對付經濟減緩的「彈藥」即將告罄。在我看來,他們的觀點錯得離譜。這裡的問題並不是全球或個別國家的經濟是否將陷入衰退,而是各國政府和央行對此能做些什麼。維持經濟活動的政策存在著許多問題,但「缺乏政策工具」卻不在其列。
當然,如果各國當局在此之前已經利用最近的經濟擴張來鞏固其根基,特別是對其財政預算做出調整,以及最起碼對貨幣和信貸增長保持警惕,那麼,事情可能就簡單得多。在那種情況下,戰勝一個「泡沫論」可能不是什麼問題,而如果保持預算盈余,那麼,不用捲入有關反周期財政政策的學術爭論,這些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非常有意思的是,以過去的財政表現為標準進行衡量,歐元區國家的表現相對不錯——盡管有關方面常常訓誡這些國家應該做得更好。經合組織(OECD)估計,無論是原始數據還是根據經濟周期進行調整的數據,歐元區國家已經將其總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本世紀初的3%左右,降至目前僅略高於0.5%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的情況仍然糟糕,其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一直維持在3%甚至更高的水平。
過去的錯誤給我們留下的教訓是,不要沉迷於荒謬的宿命論,而是要在行動前確定,經濟是否面臨陷入低迷的真正風險,以及這是否反映了名義支出的不足。單憑金融市場參與者和公司董事會對貨幣的需求,並不能構成制定相關政策的理由。不過,在看過這些警告之後,要說必要時仍有許多手段刺激消費支出,這種觀點依然沒錯。
目前,美國3個月期市場利率接近4%,進一步降息的空間依然很大;歐元區利率亦是如此。英國利率大大高於5.5%,降息空間更大。在上一次通縮恐慌期間,時任美聯儲(Fed)委員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發表了美聯儲可能實施「直升機撒錢行動」的(假設性)講話,向金融界發出了警報,美國市場利率隨後降至略高於1%的水平。與一些危言聳聽者的擔憂相反,美國長期利率並未出現相反走勢,只是其下跌幅度不算太大。作為最後一招,並沒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法律來阻止美聯儲對更長期利率進行操作。
強烈反對刺激性貨幣政策的人認為,目前,低利率在國內的主要影響就是鼓勵消費貸款和購房貸款。這反過來可能加劇已經居高不下的債務比率,而最近的泡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債務比率太高。英國的情況稍有不同,在英國,更廉價資金發揮影響的途徑,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對英鎊匯率構成下行壓力,進而對英國出口提供很好的推動力,而其發生作用的時間,正是金融市場開始對國際收支赤字感到擔憂之際。那些最擔心消費者債務過重的人士,應該支持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
在柯林頓(Clinton)時期,美國政府曾對自己的預算平衡誇耀不已,而時任美國財長的拉裡•薩默斯(Larry Summers)教授日前呼籲,美國政府需要拿出高達750億美元的財政激勵。史蒂芬•切凱蒂(Stephen Cecchetti)教授等人更為明智,他們懷疑美國國會是否會允許「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暫時性的」財政激勵措施。鑒於美國經濟低迷程度足夠嚴重,他們將不得不冒一冒險。
如果美國實施財政激勵措施,那麼,英國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的預算指導方針以及大幅修訂的歐元區《增長和穩定公約》(growth and stability pact)將何去何從?如果經濟放緩程度溫和,並且其影響被最終的復甦所抵消,那麼,在減輕國家債務利息負擔以及給投資留有餘地方面,這些指導方針仍然頗為重要。但如果結果是永久性喪失經濟產出——正如克裡斯托弗•道(Christopher Dow)在其巨著《大衰退》(Major Recessions)中所說,那麼,這些指導方針將暫時被拋棄。
除了虛構的、「彈藥」不足的說法以外,還有些原因可以解釋,為何要對解決經濟衰退的一籃子激勵措施保持謹慎。包括黃金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的走勢反映了通脹壓力。這些走勢表明,滿足新興國家進入全球經濟體系帶來的新增需求,最終對食品、燃料和大宗商品制造商的實際產能造成壓力,因此,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面臨「限速標誌」。從歐洲本地的情況來看,我們已看到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極端保守派重返政壇,並且他們堅持對越來越多的行業實施最低工資標准。而如果讓外匯市場去矯正美英經濟的外部「失衡」,那麼,兩國的名義增長率在一段時期內處於低水平似乎在所難免。但如果是整體消費支出確實有所不足,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會有辦法來緩和其影響。現在,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談進「大蕭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