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惡性通膨 一戰後德國是「典範」

中國時報 2008.01.21 
經濟史上會令人聞風色變的現象之一,就是「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惡性通膨是物價急遽上漲,一發不可收拾,貨幣購買力急速下跌,民眾急於以貨幣換取實物,政府根本束手無策;最終形成自我推動的惡性循環,引發經濟崩潰。
惡性通膨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判斷標準,但一般認為,每月通貨膨脹率至少要達到五○%以上,才能稱之為「惡性」。惡性通膨多半由戰爭爆發、戰後經濟蕭條、政治社會劇烈動盪引發,歷史上有許多駭人聽聞的紀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後,一九二○年代的德國,可說是惡性通膨的教科書範例。一九二二年間,德國貨幣最高面額五萬馬克,但隔年居然印出面額一百兆馬克紙鈔。一九二三年惡性通膨達最高峰時,每月通膨率高達三二五萬%,物價每四十九小時上漲一倍,一份報紙售價達二千億馬克,一美元可兌換八百億馬克。
同屬歐洲的希臘在一九四○年代初被德國占率時,物價每廿八小時上升一倍;匈牙利戰後也有每十五小時增加一倍的紀錄。
一九九二年是俄羅斯經濟改革的第一年,通膨率達二五二○%。一九九三年十月至一九九四年一月,南斯拉夫的物價每十六小時增加一倍,總計那段期間,南斯拉夫的物價上漲多少倍?答案是:五千兆倍。
非洲與拉丁美洲國家政經體制大多脆弱,惡性通膨時有所聞。安哥拉、馬達加斯加、薩伊、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巴西、尼加拉瓜,都曾發生物價一飛沖天、政府狂印鈔票,讓民眾真正體會何謂「民不聊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