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電動車的競賽

作者: Oliver Hazimeh 時間: 2010年04月12日 來源: www.fortunechina.com
中國、油價和環境正將電動車行業推向拐點。
豐田(Toyota)普銳斯(Prius)的召回事件,使得一些觀察者開始質疑整個電動車市場的前景。這完全是杞人憂天,因為汽車和基礎設施電氣化乃大勢所趨,其根本動力依然存在。
豐田和本田(Honda)的傳統混合動力車(HEV)已經獲得成功,這種車由內燃機(ICE)和電動機共同驅動,現在,其他類型的電動車也正粉墨登場。通用汽車(GM)正在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雪佛蘭伏特(Chevy Volt),這款車由電動機驅動,而內燃機為電池充電。此外還有日產綠葉(Nissan Leaf)等純電動車(EV)。
隨著電動車取代傳統燃油汽車日益成為可能,對電動車的需求將大幅上升。我們認為,到2018年左右,電動車的總體擁有成本(TCO)將與燃油車持平。我所在的PRTM諮詢公司預測,到202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將占全球新車銷量的10%。這將創造出一個3,000億美元的電動車價值鏈,其中包括專門的能源供應商、智慧電網技術公司、電池和配件製造商、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以及服務供應商。
電氣化的幕後推手
除了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外,政治、經濟和環境因素也推動了電氣化的發展:
戰略競賽:目前,電氣化是中國、歐洲和美國之間的競賽。中國希望借電氣化之機,直接趕超歐美,因此正在原材料和新電池技術上大把燒錢。而歐洲各國政府也在努力加快電動化的腳步。因此,美國必須要跟緊了,不然很可能會被甩在後面。截止目前,美國政府已有效擴大了電動車的需求和生產,但是在技術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美國依然落後。我們和美國電動汽車聯盟(Electrification Coalition)共同制訂了“電氣化路線圖”(Electrification Roadmap),針對美國如何從電氣化中獲得經濟和環境效益提出建議。
綠色運動:更加嚴格的排放管制和保護環境的願望,將促使我們尋找更經濟、更清潔的燃料。幾大汽車生產商已經把電動車作為發展重點。為提高燃油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汽車生產商正努力通過使用生物燃料等手段,以改進現有燃氣發動機技術。然而,長期來看,電氣化更為經濟可行,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必然選擇。
石油問題:油價的持續波動,促使許多消費者開始考慮混合動力車。不久前,油價一度飆升至每桶147美元,預計到2020年,油價會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在歐洲等地,政府徵收高額汽油稅,這增加對節能汽車的需求。許多國家正努力減少對石油的依賴,這也會進一步推動電動車的普及。
電氣化的絆腳石
雖說電氣化是大勢所趨,但電動車的普及仍然面臨著一些障礙:
價格:和傳統汽車相比,電動車的成本要高得多,這主要是因為電池成本高。比如,日產綠葉的電池,其成本約15,000美元。隨著經營和技術的不斷改善,我們預計到2020年,電池成本將下降50%。這是電動車普及的前提。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混合動力車、插電式動力車和純電動車的總體擁有成本將分別在2010年、2016年和2018年達到與燃油車持平。此外,電池融資方式的創新也將有助於更快降低電動車成本。
基礎設施:在全球範圍內安裝充電設施,至少需要550億美元的投資。而且投資回報率(ROI)可能也不高,大概需要六、七年才能收回成本。這筆關鍵的投資將由誰來出?是私人投資者、公用事業公司、石油公司、政府還是合作出資?答案尚不明朗。
端到端應用:電動車的普及不只關乎汽車本身,而是需要整條價值鏈的協作。那些原本不相干的參與者必須互相協調,其中包括公用事業公司、電池製造商、汽車生產商和地方政府。要實現便捷充電和維修,需要高度整合的產業環境。在技術融合方面,需要將電汽車接入電網並進行負荷管理,但光有這還不夠。監管機構和整個產業之間的協調才是關鍵,這將鼓勵各方參與電動車市場,從而打造出一個跨越城市、地區甚至國界的市場。
電氣化的拐點正漸行漸近。由於牽涉的參與者類型多樣且為數眾多,其是成是敗,受影響的遠遠不止交通運輸行業。電氣化可能推動整個清潔技術領域的發展。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所有相關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靠單打獨幹,決不可能贏得這場電氣化競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