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誰在為中國的稀土操心?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哈威爾•布拉斯 2010-02-03
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是丹佛莫利礦業公司(Molycorp Minerals)的首席執行官,聽他講述該公司最大的資產,感覺就像回到了中學的化學課上。鈰、鑭、鐠、釹……他所講的這個礦,其礦床富含週期表上某些比較神秘的元素。
“的確很難跟投資者解釋我們的業務,”史密斯承認。
然而,對全球經濟來說,這些所謂的稀有金屬和稀土元素,與銅和鋁一樣至關重要。從手機電池上的鈷,到豐田普銳斯(Toyota Prius)混合動力汽車上的釹,“稀有金屬和稀土元素涉及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位於倫敦的稀有金屬行業協會(Minor Metals Trade Association)的蓋伊•達比(Guy Darby)表示。
拿汽車來說。在20世紀初,汽車一般由5種原材料製造而成,也就是木材、橡膠、鋼鐵、玻璃和黃銅。而如今,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一份由為政府提供科學技術建議的專家撰寫的報告,“一輛普通汽車的各個部件,可能包含多達39種的不同礦物”,包括一些不知名的金屬。
需求增加帶動價格上漲。在過去5年內,許多稀有金屬和稀土元素的價格上漲了兩倍甚至更多。由於這些礦物大部分產自中國,而中國首先要滿足本國工業的需求,西方商政兩界都已開始擔心起未來的供應問題。另一家科學組織、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在分析了2007年的市場狀況後總結到:對外國資源的依賴,可能“使美國眾多行業面臨政治、經濟及其它方面的風險”。
為此,一些少有人知的原材料,如鋱、釤和釕,已開始引起高度關注。而以往,只有能源和糧食安全曾受到這種程度的關注。早在1992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曾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由於數量仍然較少,即使是供需輕微變化的傳言,也會導致價格成十倍的漲跌。不過,由於價格總體上處於升勢,中國面臨喪失絕對主導地位的前景。隨著價格走高,其他國家的生產將變得更具經濟可行性。2002年,中國出產的這類礦物大量湧進市場,導致價格大幅下跌,莫利礦業公司關閉了位於加利福尼亞與內華達兩州交界處的山口(Mountain Pass)礦場。如今,史密斯表示,山口礦場可以重新開工了。
風力渦輪機等“綠色技術”的發展,預計也將為該行業帶來動力。美國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Survey)表示,在過去30年裏,稀土元素在綠色領域的應用“顯著增加”。該政府機構認為,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在多倫多上市的礦業企業阿瓦朗稀有金屬(Avalon Rare Metals)估計,約25%的新技術依賴於稀有金屬和稀土元素。
稀有金屬和稀土元素之所以被冠以“稀”字,更多是因為人們對它們缺乏瞭解,而不是真的稀缺。有些就像鎳等賤金屬或者黃金等貴金屬一樣常見,例如錳。不過,正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指出的,與普通的賤金屬和貴金屬相比,稀有金屬和稀土元素分佈得過於分散。只有含量足夠高的少數礦場,才具有生產可行性。
因此,大部分供應來自少數幾個礦場。中國內蒙的白雲鄂博礦場是全球最大的,其次是山口礦場,澳大利亞的威爾德山(Mount Weld)礦場排在第三。與山口礦場一樣,威爾德山礦場目前也在關閉之中,但同樣有可能恢復生產。
在大宗商品領域,中國貪婪的胃口主導著全球需求走勢。而對那些少有人知的金屬來說,中國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供應國。尤其是稀土元素,全球97%的供應量來自中國——全球對元素週期表上這17種元素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長。
中國的絕對主導地位,加上近些年來中國為滿足國內需求不斷增長而施行的出口配額制,引發了人們對長期供應的擔憂。許多專業人士推測,未來5年內,市場可能會出現供應吃緊。業內廣受關注的獨立分析師達德利•金司諾司(Dudley Kingsnorth)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底市場盛傳,中國將進一步收緊稀土元素出口配額。人們對中國處於壟斷地位的擔憂隨之加劇。過去10年裏,由於相關配額政策,中國的稀土出口量明顯減少。不過,這一傳言最終證明是虛假的。北京方面近期放寬了出口配額,允許在今年上半年出口1.63萬噸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稀土金屬,比去年同期增加8%以上。
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原材料司副巡視員王彩鳳去年在一次工業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不會“隨便”做出決定。“我們一切決定都會符合科學發展。中國不會關上大門。”
這類安撫不足以減輕美國政界的擔憂。美國國會議員邁克•科夫曼(Mike Coffman)就力主通過立法,盡可能地降低美國在稀有金屬上對外國供應的依賴。他表示:“這在戰略上是危險的。”
然而,形勢並不完全像看上去的那樣。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為了繞開配額,陸續把生產轉移到中國。配額限制只適用於礦石,而不適用於磁鐵或電池之類的製成品。
事實上,在有些人看來,中國實行出口配額制,就是為了促使外國企業把生產轉移到中國。這些企業正紛紛把廠址遷到內蒙各礦場附近。他們表示,中國並非以限制供應來發動資源戰爭,而是要推動具有附加值的行業轉移到本國,從中獲取經濟利益。
“中國想要的不是向別人供應稀土元素,讓他們去製造普銳斯或Volt汽車的電池,而是自己製造和銷售汽車,”英國李普曼•沃爾頓(Lipmann Walton)貿易公司的安東尼•李普曼(Anthony Lipmann)表示。
中國還有另外兩個理由加強控制。第一,中國正試圖取締非法、不安全且造成污染的各類大宗原料開採。矛盾的是,開採稀土元素會對環境造成潛在危害,但這些元素對許多綠色技術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第二,價格漲幅低於中國礦商的期望值。貿易商表示,在中國政策制定者看來,限制供應將會抬高價格。
貿易商表示,與稀土元素相比,全球對稀有金屬的需求不那麼受制於中國。就拿鈦、錸和鋰等稀有金屬來說,中國甚至不是佔據主導地位的供應國,智利、美國、剛果、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也是主要生產國。因此,在過去兩年裏,投資者的熱情主要集中在稀土元素上。礦業企業發出的短缺在即的警告,更是助長了投資者的興趣。這一泡沫於去年底破裂。
但是,各國政策制定者仍然感到擔憂。日本已開始儲備稀有金屬。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正考慮列出一份“關鍵”稀有金屬清單,並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宣佈相關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儲備。
鑒於礦業遊說人士要求建立戰略性儲備,美國國防部已就擬定類似清單展開討論。“這既是因為,[稀有金屬]在對經濟至關重要的高科技領域應用廣泛;也是因為,與比較傳統的賤金屬和黑色金屬相比,它們在供應上面臨的風險更大。”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報告中表示。
有鑒於此,一些需要稀有金屬和稀土元素的企業正紛紛為勘測和開採活動提供支援,以求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並使價格保持低位。例如,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旗下的豐田通商(Toyota Tsusho)上月宣佈,已與澳大利亞Orocobre達成協定,將協助該公司在阿根廷開採鋰礦。鋰可應用於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池上。
許多貿易商仍持懷疑態度,認為政界對所謂“關鍵”金屬的擔憂純屬過慮。他們認為,這類金屬不會面臨比鐵礦石等普通大宗原料更為嚴重的短缺。
李普曼指出,政策制定者以前就曾因擔憂金屬供應問題而胡亂出招。他記得,美國一度認為錫是一種關鍵金屬。由於擔憂共產主義會從朝鮮半島蔓延到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等重要錫生產國,美國儲備了大量的錫。
在1972年頂峰時期,美國的錫儲備量多達25萬噸,超過當時全球一年的總供應量。“為求在不干擾市場的情況下清除這些儲備,美國政府花了30年時間,”李普曼回憶道。
如今,人們擔心,為了降低對中國稀有金屬與稀土元素的依賴,西方各國政府可能會重蹈覆轍。這些礦物雖然比錫稀罕一些,但需求量可是要少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