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8 中國時報
美國經濟仍陷困境,六人中就有一位失業或低度就業。然高盛集團剛公布創紀錄的季獲利,並準備發放不亞於金融危機前的鉅額獎金。這對比透露什麼玄機?
一,高盛很會玩金錢遊戲,可惜其做法對美國人不利。
二,華爾街的壞習慣(尤其是助長這波金融危機的薪酬制度)並未消失。
三,政府在拯救金融體系時並未予以改革,對保護民眾免於新危機毫無作為,另一波危機更加可能形成。
先談高盛如何賺錢。自雷根時代對銀行業鬆綁以來,美國經濟已被「金融化」;銀行業單靠四處挪移金錢以及切割並重新包裝金融商品,其重要性竟竄升到可與製造業相抗衡。特別是被定名為「證券、商品合約和其他投資」的金融部門更成長迅速,從七○年代末期占國民生產毛額○.三%增至二○○七年的一.七%。
這樣的成長自然可喜,前提是如果金融化真能履行其承諾,如果金融企業賺錢真是靠挹注資本至其最具生產力的用途,或設計分散和降低風險的創新方式。但此時有哪家金融企業敢如此誇口?現在我們知道,金融公司把龐大資金挹注到興建賣不出去的房屋和空蕩蕩的購物中心,他們是在增加與集中風險,而非降低與分散風險。
高盛在「美國金融化」中的角色類似其他金融業者,只有一處不同:高盛不相信自己的行銷鬼話。其他業者大量投資於他們賣給大眾的次貸擔保證券,高盛一樣靠銷售這種有毒垃圾商品大賺一票,然後在其價格崩跌前,靠放空次貸擔保證券又賺一票。所有過程完全合法,但高盛等於是靠把大家當傻瓜玩弄來獲利。
高盛即將發放的鉅額獎金顯示,金融業野心家還在「反正都是我贏」的制度下運作。如果你是銀行業者,你造就龐大的短期獲利,你會獲得豐厚報酬,要是那些獲利變成鏡花水月,你也不用還錢;因此你有太多誘因去引導投資人承接他們不了解的風險。
政府提供金融靠山,等於保證一旦有大型金融機構出事將伸手營救,整個華爾街因此獲利龐大,高盛當然也分到一杯羹。
有人會辯稱,為避免經濟大蕭條重演,紓困是必要之舉。我也同意,但結果演變成金融體系的負債現在是由非明文的政府保證撐腰。
上回金融安全網如此擴大,是三○年代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制度時,當時附帶更嚴格的規範,以確保銀行業者不會濫用特權。這回新的規範還在研議,金融業的遊說團體已在吵嚷,就連對消費者的最基本保障也要反對。
倘若遊說團體得逞,等於是為下一波更大的金融災難在幾年後出場鋪設舞台;下波危機可能像八○年代小型儲貸機構捅的爛攤子,但這回整個金融業都將牽涉其中。
歸根結底,高盛這個豐收季對高盛及其員工是好消息;對整體金融業的超級明星也是好消息,因為他們的報酬迅速回升到金融危機前,但對其他人幾乎都是壞消息。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