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段傳敏 2009-07-13
與中國國有大型企業“走出去”並瞄準世界資源性公司的戰略相比,中國民企今年以來也開始密集“走出去”。這個“走出去”,卻是一條迥異的道路——它們盯上了具有歷史但有些“年老色衰”的國外品牌。
與中國國有企業頻頻溢價收購、但在海外普遍遭遇的有色眼鏡掃描、質疑和否決的情形相比,這些民企似乎輕易而舉地獲得了被並購方及所在國家的鮮花和掌聲。
但在國內,它們的並購行為卻面臨著巨大的國內輿論質疑壓力。甚至,事情本身的曝光令企業在收穫巨大知名度的同時,也存在被過度曝光“捧殺”的風險。
目前,最令人們關注的是四川騰中重工對美國悍馬品牌的意向收購,以及溫州、廣州兩家民企對法國皮爾•卡丹品牌的意向收購。
一個是代表美國過度主義消費精神的符號性品牌,一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國門打開時遇到的第一位西方服裝設計師的名字(後來便理所當然地被國人視為國際頂級奢侈的時尚品牌)。
所以,筆者懷疑,正如中國遊客到海外景點首先要標誌性景點留張影的心態,中國民企對標誌性品牌的情結幾乎是伴隨著個人成長一步步深化的,而對其的佔有有時不是因為基於內心的真正需要,或者說並不符合商業邏輯,而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多麼“牛逼”。
從過去的發生在一些民企(像歐亞農業、德隆、格林柯爾)的發展歷史看,這種收購的曝光對一直韜光養晦、有幸成為深海鯊魚的一些民企來說並非好消息。事實上,有消息指,當收購行為曝光後,有關涉事企業卻更選擇三緘其口,因為很多政府部門開始過來“考察調研”了。
但是,如果企業連這一關都通不過,怎麼可能長久屹立在國際媒體舞臺?
警惕“一鳴驚人”策略
現在中國500強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只有聯想一家,有企業家指這足以說明中國民營企業在中國弱勢地位依然沒有改變。
這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相對中國幾千年歷史以及中國改革開放30年歷史而言,中國的民營企業不但在經濟基礎上、還在政治地位上有了相當的提升。尤其是目前迷漫在中國上空的重商文化和各地政府的GDP崇拜,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滋生的腐敗,都使民營企業的成長有了肥沃的土壤——他們可以繞開一些制度規則的明文限制。
甚至有專家調侃地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在中國各地,沒有用資本買不到的東西。
但這也造就了許多民營企業的“原罪”現象,因為如果嚴格的法令,缺乏金融服務機構支援的大多數草根型民營企業將難以在不完善的市場競爭中勝出。
所以,人們常常看到,一些民營企業善於利用政府官員壯大自己(他們必須有豐富的人脈及精明的關係處理),有的企業甚至將官員直接納為麾下,因為這些官員有豐富的政界關係,可以輕易“搞定”很多人無法搞定的事情,甚至明目張膽鑽法律和政策的空子。
這就是很多企業固然高速成長,造就很多的企業帝國,但不願意曝光的原因。而那些媒體曝光的一些富豪很多成為階下囚的無數案例更加深了一些民營老闆對韜光養晦原則的堅持。所以,對媒體的敬而遠之成為一種潛意識,埋頭擴張。
甚至,對於企業的讚揚文章也會令品牌管理負責人心驚肉跳,前不久,南方某雜誌“正面”報導了一個廣東家電企業的二號領導人,卻引起品牌管理總監的不滿,認為沒有“打招呼”,對媒體的報導似乎敏感到神經質的地步。
連規模數百億的上市公司都如此,何況那些才幾億幾十億的民企了。
但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就必須面對媒體的,並購和上市就必須面對媒體。這方面,韜光養晦的民營企業由於一直沒有受過“訓練”,思想便顯得單純,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一搞就動靜特大,雷霆萬均,山河動容,一朝成名天下知。
結果,排山倒海的媒體報導引發的另一個後果是,企業倒下了。遠的像愛多、巨人、秦池、歐亞農業不說,近的像德隆、格林柯爾、健力寶,也為數不少。原因嘛 ,因為這些人過去過分“神秘”,媒體、人心過不去這道坎啊。
像這次欲收購悍馬的四川騰中重工給人的印象就是疑點重重,不靠譜。儘管或者其幕後的老闆叫李炎的可能有詳細的計畫,但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神秘,以至連商務部的專家梅育新都說:“不僅公眾不知道騰中重工真實的股東和收購資金來源,就是國內同行高管也大多不曾聽說過這家公司,收購方所在的四川省經委官員也不瞭解這家企業,商務廳官員也不清楚收購案細節。”這明顯“有悖商業邏輯”,應對其並購“看緊點”。
現在已經到了富媒體時代,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須以正常心態面對公眾,面對媒體,不誇張,不刻意護短(有些是莫名其妙的短),不以別人誇獎而浮躁,不以媒體質疑批評為末路,從而在成長中掌握應對媒體以及危機的公關本領,方能在關鍵時期安然渡過公眾質疑的信任危機,否則平素把問題掩蓋,深藏不露,看起來企業發展很好,但一旦高高圍起的堤壩崩潰,洪水一泄千里,再好的公關專家也難阻遏這種危害勢能。
另一方面,企業也要摒棄三年中鳴,一鳴驚人式的企業經營思維,學會駕馭傳媒這股力量,這樣才能成就一個現代企業,否則,笑話會鬧到國際上去的。
現在還不到收購品牌階段
另外一方面引發的問題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強大到了收購外資品牌階段了嗎?
在國內,幾乎絕大多數企業還認為,管道發展優於打造品牌,這也是專家們的共識。這說明,即使是一些在市場上競爭力相當強的規模公司,對品牌的管理和投入還處於相當初級的階段。
加工,製造,設計,行銷,品牌,資本……如果從世界範圍內看中國企業的發展升級,絕大多數的企業還處於加工製造、行銷階段。中國正處於從初級的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中,從製造大國邁向行銷大國的征途中。
但也有相當一批企業在獲取國外知名品牌的中國(行業)特許品牌經營權而迅速成長,它們想進而長久地進行品牌經營以至擁有經營中的外資品牌也是自然的。
不過,儘管有中國民營企業中國動向收購Kappa中國及日本的品牌所有與經營權的成功案例,但這還是以中國這個最大的單一市場為基地進行的擴張,而且Kappa的品牌管理確實做得相當之好,而像皮爾•卡丹這樣早已跌出奢侈品牌之列的遲暮品牌除了戀舊的中國企業拿來忽悠那些消費者,在全球的市場價值幾乎沒有。
中國企業在跨國並購方面尚屬於新手,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企業的管理水準比起海外企業更是差距較遠,體制不夠完善,即便海外收購成功,能否成功經營還是另外一個問題。
因此,現階段收購國際品牌應該考慮兩大問題:1.以中國市場為基,適當放寬視野,這樣可以降低收購價格;並鞏固企業在本國市場的競爭力;2.收購資金方面有困難但品牌價值並未受損、擁有當地的管道和技術實力的品牌,並控制好各種風險。
從這兩方面考慮,中國民企對悍馬和皮爾•卡丹的收購要麼是老闆們的內心英雄情結作怪,全然沒有評估好各種風險;要麼就是在炒作,想借機在資本上市時推高股價——這一點倒是應點應驗,6月16日,收購悍馬神秘人物李炎控股的一家公司旭光資源在香港成功上市,該股當天較招股價2港元逆市升19%。
假如是這樣,這樣的公關炒作轉的彎也太大了,這種稚嫩的國際亮相代表的可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它無論是對於四川騰中重工、李炎還是中國的民營企業群體的負面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浮現出來。
如果是那份情結作怪,這樣搞企業和真心想搞國際並購的結果其實是差不多的,等著瞧吧,有“好戲”在後頭。
反正現在他們想繼續韜光養晦、不知名都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