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基金大師肺腑告白】-讓一點人文毒害你的腦袋

2009-07-11 工商時報 【約翰.柏格】
有個億萬富翁在庇護島(Shelter Island)舉辦一場宴會。知名作家寇特.馮內果在宴會上告訴他的好友約瑟夫.海勒,宴會主人─一個避險基金經理人,一天所賺的錢,比海勒靠他那本暢銷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賺到的錢還多。海勒說,「這話沒錯,但我擁有他永遠無法擁有的東西…『夠了』。」
夠了。簡單的2個字,讓我震撼不已。首先,我發現自己這一生,的確活得非常足「夠」;其次,海勒說得對─對社會上很具關鍵性的一群人來說(包括那些最有錢、最有權勢的人),似乎永遠沒有夠了的一天。
我們生活在美好、但也悲哀的年代。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民主資本主義的福澤,史無前例地廣布全球;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民主資本主義發展過頭的後果,也史無前例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我們正經歷一場金融危機,這場危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過度」。這場危機,出在美國那些過度槓桿、投機的銀行業與投資銀行業,也出在那2家由美國政府資助(卻為民間所有)的房貸業巨頭房利美、房地美,更別提那些頂尖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每年領取超過10億美元的酬勞,民營企業執行長也領取令人厭憎的高薪─包括失敗的執行長在內,把他們掃地出門還得付一大筆遣散費。
猖獗的貪婪差點毀掉美國的金融體系和企業界,貪婪造成的傷害,比金錢深遠多了。不懂得「夠了」的道理,毀了我們的專業價值觀。不懂得「夠了」的道理,讓本應好好經營委託人血汗錢的信託業者,全都變成銷售人員。不懂得「夠了」的道理,使得理應建立在信任上的體系,變成建立在算計上。
我想,這是約瑟夫.海勒用「夠了」,這2個字所要表達的寓意。我們對財富的崇拜,應該「夠了」;職業道德的日漸腐化,應該「夠了」;我們對人格與價值觀的破壞,也應該「夠了」。
關於這輩子怎樣才算「夠了」,我的看法主要是受到家庭環境,以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影響。我生平第一個好運,就是布萊爾中學同意讓我入學,讓我接受良好教育。每次遇到好運,就當自己發現一顆鑽石,這一生走來,我發現的是一大片「鑽石田」。
很久以前,波斯有個很富有的農場主,他離開家鄉四處追尋更多財富,想找到傳說中的鑽石礦,但他找了一輩子,始終一無所獲。最後,他老了,離鄉背井的他一貧如洗,鬱悶不樂,投海自盡。於此同時,農場的新主人在那片遼闊的土地上巡視時,看到一條小溪裡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那是顆很大的鑽石。原來,那片土地,就是傳說中的戈爾孔達(Golconda)鑽石礦。這是魯塞.康維爾博士喜歡的故事。這個故事給他靈感,寫出經典演說「鑽石就在你身邊」(Acres of Diamonds),寓意是:「你渴望的鑽石不在迢遙的山中,也不在遼遠的海裡;你渴望的鑽石,就在你家後院,只待你去挖掘。」
當我年輕時第一次讀到康維爾的演講稿,也深受啟發,這篇講稿至今仍啟發著我、鼓舞我。我們就和康維爾寓言所說的富有農場主一樣,經常在追逐虛幻的財富,卻對腳底下真正財富視而不見。請注意,我說的是「我們」,我自己也犯過同樣錯誤。
在21世紀開頭幾年,我憂心我們這個社會走錯了路。我們只關心金融市場可能帶來的報酬,卻忽略了金融體系榨取過多費用,也忽略投機交易,會因為留下交易紀錄而被課過多的稅,更忽略了財政入不敷出會給政府帶來通膨壓力。這些問題,在在侵蝕了金融市場可能會帶來的報酬。我們忙著搞愚蠢的短期投機,對明智的長期投資卻避之唯恐不及。
在企業經營上,我們太重視計算,卻不重視信任與被信任。我們常像經理人般的在思考(把事情做對),卻少了領導人的思維模式(做對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讓不切實際的虛妄勝過真實。我們太重視有形物質,卻忽略了真正能讓事物具有價值的,是那些無形的資產。我們太在乎成功(這個詞我一向很反感),卻不重視人品。假使沒有人品,成功毫無意義。
邁入21世紀,我們身陷「立即滿足」與「急迫地積累資訊」的壓力中,把18世紀的啟蒙價值觀忘得一乾二淨。我們渴望追求個人滿足,害我們無法為自己、為我們的社區、社會,賦予工作真正的意義。
我對「人生中,什麼是錯的財富,什麼又是對的財富」已有所體悟。只希望借用馮內果最愛的名言之一:能用一些些的人文思考,來毒害諸位的心靈。(摘自本書作者自序)
Moss註:約翰.伯格
指數基金教父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評出了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John Bogle被稱為“指數基金教父”,排名第七。
John Bogle于1974年創立了先鋒共同基金公司,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受尊敬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John Bogle開創了免申購贖回費基金和低成本的指數型投資策略。1975年,他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隻指數型基金:先鋒500指數基金。1999年,《財富》雜誌把John Bogle評為二十世紀四大投資巨人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