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21
私募的立法背景得回溯至二○○一年,當時網路泡沫化,台灣雞蛋水餃股滿山遍野,上市櫃公司籌資困難,因此參考美、日規定,制訂相關法規,誰知道在國外非常正常的私募,到台灣卻被大股東濫用,完全走樣。
證交所指出,二○○一年因網路泡沫化,科技股崩盤,導致雞蛋水餃股暴增,政府在二○○二年修訂證交法,幫雞蛋水餃股籌資找一條出路,讓企業籌募資金方式更具彈性,並配合企業併購法推動企業併購政策,正式引進私募制度;其優點在於可快速引進資金,比現增所受的限制較少,另可引進策略性合作夥伴,發展規模較大的營運計畫。
證交所表示,國內對私募的規定,其實已較國外嚴格,譬如國外只要董事會通過,台灣則還需要股東會的二分之一以上股東出席、三分之二以上出席股東同意才行,另外對私募股未來能否上市,主管機關兩、三年前也制訂法規,必須達一定獲利標準,才能上市,不過今年要上市的私募股才會開始適用。
由於國外講求的是股東行動主義,股東對上市公司作法有不認同的時候,自然會提出一定的異議,但台灣以散戶為主,每到股東會拿了紀念品就將委託書交給公司,實際參與的股東並不多,更遑論在股東會上提出其他意見。
對於私募案的管理,目前還是以金管會證期局為主,投保中心也只能派律師在股東會上表達異議,證交所則要求公司資訊詳細揭露,整體影響力有限,未來是否需要修法減少私募案被濫用,主管機關應仔細評估,避免小股東權益遭踐踏。
先減資再私募 小股東殺股表態
今年上市櫃公司減資、私募動作不斷,不但減資規模破紀錄,預計私募的家數也創新高,其中不合理處甚多,尤其先大幅減資再大筆私募二度傷害股東權益的影響最大,許多公司股價重挫也反映小股東不願當冤大頭的事實。
截至目前為止,共有八十二家上市櫃公司公告減資,總計減資金額約三千億,減資幅度最高的智基科技,更減掉九七.○三%的股本;對上市櫃公司出現史上最大規模減資潮,立委林德福、賴士葆、羅淑蕾昨在立院財委會表示關切,質疑是否有些公司藉機「坑殺小股東、進行五鬼搬運」!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強調,會對異常減資進行瞭解,也會要求相關單位做好資訊揭露。
另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今年將同步減資再私募的公司,共有二十八家之多,其中大同、華映、力晶、茂德是規模較大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宣佈減資後私募,股價表現都很慘,大同在宣佈大幅減資後,跌幅將近三成,華映更一口氣跌掉四成。另如華孚短線跌了近三成,長鴻營造雖有金主入主,宣佈減資股價也同樣連四根跌停板,股價都非常弱勢。
此外,根據「公開發行公司辦理私募有價證券應注意事項」,私募價格不得低於定價日前一、三、五個營業日,擇一計算之普通股收盤價的「簡單算數」平均數的八成。
不過從已公告的公司私募資訊來看,有三家公司私募定價訂在參考價的三到四成,明顯不合理,分別為佳必琪、普格及佳穎,主管機關有必要要求其改善;另如華冠則公告私募實際價格擬請股東會授權董事會,視定價日當時市場狀況決定,也完全違反證交法規定。
私募有巧門 圖利大股東
上市櫃公司透過私募普通股大吃小股東豆腐,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今年特別離譜,如果今年提出私募案的一八○家公司股東會都順利通過議案,且私募增資完成,那以後上市櫃公司要以過去「正當」管道籌資更將微乎其微,因為私募增資通常對大股東最有利,主管機關應該重視失控的籌資環境。
一般而言,私募就是引進資金,除了可補足帳上資金的不足外,另一方面就是引進策略投資人,但通常排除原股東及員工優先認購權利,而洽特定人認購,如此一來,就給大股東上下其手的空間。
簡單的說,大股東原本手中就有持股,透過私募認購較低成本的股票來增加持股後,再將老股換個方式在市場出售,持股比例依然不變,但低價認購的私募與老股至少兩成價差,等於穩賺不賠;而這些個股會有一個特色,就是在私募定價期間,公司股價漲不動,通常就是大股東壓低私募價給自己認,等私募案完成後,大放利多股價大漲特漲,再將老股出脫,成功賺到價差。
如果這些公司,把私募價訂在面額十元之下,這中間的價差,公司還要當成累積虧損,損害股東權益,等於讓全體股東剝兩層皮,大股東先賺價差、小股東還要承受公司淨值縮減的慘況。
另一種情況,則是透過私募引進策略投資人,通常這種股價就會先拉高,因為推高股價可募得更多資金,並且不會稀釋過多原大股東的權益。
面對這麼多公司的私募案,身為小股東,首先要判斷公司是否真的有資金需求,若公司負債比還不到五成,帳上現金也充裕,辦私募增資的目的投資人就要瞭解清楚;至於是否真的要引進策略投資人,小股東也要打電話到公司問個明白,如純粹只是大股東要認私募股,那還是奉勸投資人,消極的作法就是不要把委託書給公司,讓股東會私募議案無法過關,積極的作法則乾脆不要當那家公司的股東,免得權益受損被當冤大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