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4 工商時報
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投書華爾街日報,建議美國車業這次轉型可師法1980和1990年代的美國電腦業。
美國車業似乎正處於基本面轉型階段,已為美國車業投下重資的美國政府要如何運用其影響力?葛洛夫表示,通常一家公司是無法帶動其所處產業進行轉型,但當政府參與甚深,比如美國政府這次介入美國車業,則政府是有能力下達轉型決定的。
葛洛夫指出,倘若通用汽車只須因應美國這波景氣衰退,則美國政府投資該公司可能發揮直接效益,但其實美國車業面對的是全球景氣衰退、燃料價格攀升、環保需求、生產全球化、牽涉到車業根本的技術轉變種種因素的加總。
葛洛夫指出,整個產業發生轉型的機會不多,只發生在許多因素結合的情況下,比如消費者需求轉變、主要供應鏈的某些部分從某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出現關鍵技術改變,1980和1990年代的美國電腦業就在如此背景下發生產業轉型。
葛洛夫表示,美國電腦業轉型前的情況是,每家廠商採用專利軟硬體來各自生產主架構電腦,然後各家廠商的業務團隊負責銷售這些複雜且昂貴的產品,然而個人電腦(PC)的出現使情況改觀,不過幾年光景,美國電腦業重新洗牌,整個產業轉而採用普遍的硬體元件和套裝軟體,銷售則交給第三方處理,這就是所謂的從「垂直式」結構轉變為「水準式」結構。
葛洛夫指出,美國電腦業從各廠商統包其研發、製造和配銷,轉型為廠商各有專精,有的精於建構元件、有的專攻整合元件、有的專門從事配銷,這讓美國電腦業更具活力,造成Burroughs、數位設備等老字號廠商最後退出市場,而康柏、戴爾等新型態業者逐漸茁壯。
葛洛夫表示,已進入商業化階段的電動車將來可望更進步,電池、電子控制系統等電動車效能關鍵零組件之技術正迅速發展,是相當值得投資的對象,反觀發展數十年的內燃引擎以及應運而生的燃料和驅動系統,其往後發展潛力有限,未來,比起內燃引擎車,電動車很可能較符合時代潮流,且較受消費者青睞。
葛洛夫指出,當今的美國車業猶如PC出現前的美國電腦業,十足「垂直式」,然而,電動車的單純加上特定零組件的標準化很可能引發美國車業轉型為「水準式」結構。此外,網路已逐漸成為汽車行銷的重要媒介,網路行銷是很能適應水準式結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