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打擊石油投機:夢想照不進現實

2009/07/09崔宇
近日,國際油價再度上演了過山車行情。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主力原油期貨價格連續6個交易日下跌,累計跌幅超過15%,目前已逼近60美元,連續下跌天數也創下了去年12月以來的新高。
從基本面上看,美國能源部公布的汽油和餾分油庫存顯著增加以及OPEC預期石油需求長期不振,讓油價有了自行下調的壓力。但周二,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又微調了油價上漲預期 。由於各個機構對未來石油需求仍存在分歧,基本面因素不能成為油價連續下跌的唯一解釋。更重要的因素是,美國期貨市場監管機構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周二宣布將考慮限制能源和金屬等大宗商品期貨的交易頭寸,這引發了石油投機者的暫時恐慌。
近幾年,國際油價從17美元起步,2008年7月達到頂峰147美元,2009年1月回落到34美元的最低谷,最近又迅速爬升到60-70美元的水平。大起大落的波動,投機因素被千夫所指。
但關於投機和油價的因果關系,不僅投資者和政府互相推諉,在學術界也是百家爭鳴。美國政府最近準備打擊石油投機的美好願望,不僅要遭遇理論的困境,也將遭遇政治的困境。
在理論上,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就是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在存在不一致預期的情況下,投機者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讓多空力量迅速平衡,是期貨市場不可或缺的主體。金融期貨之父梅拉梅德就曾表示,認為期貨市場投機者是石油價格飆升的罪魁禍首,不過是“將帶來噩耗的信使斬首”的現代版本罷了。
認為不是投機推動油價上升的人經常拿出“洋蔥期貨”的例子。1958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洋蔥期貨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結果經濟學家發現,在禁止交易法令頒布後,其波動性和價格比之前更高。這引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價格只與供求有關,與是否在交易所交易無關。去年,據當時還未破產的雷曼兄弟的調查,未在交易所交易的金屬如鉻、鉬和鋼,其價格上漲幅度超過了在交易所交易的金屬如銅和鋁。
這樣看來,石油似乎也應遵循供求的規律,更何況石油價格還受到美元匯率和地緣政治的影響,投機因素充其量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
但理論總是被現實篡改。投資銀行和石油公司通過期貨和現貨市場的聯動進行市場操縱,而操縱的對象就是供求關系,從而讓石油期貨市場達成一致的預期,也讓價格的波動超出了正常的區間。
華爾街大投行和大型石油公司可以躲避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投機持倉限制,也可以掩蓋自己本該報告的頭寸。它們有可能一面在石油期貨市場上做多,一面在現貨市場上囤油控制供應量,達到推高原油期貨價格的目的,既能使其在期貨市場上獲取高額利潤,又能使所囤積的原油價值上升。
比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從2003年開始發布國際油價上漲的信息,而自身又大量參與石油期貨市場買賣,從而成為華爾街兩家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他們從事的是一種高級的投機,即通過信息和資源優勢操縱供求關系,而不是簡單的以資金大量湧入或撤出來影響期貨價格,而且還給人一種是供求關系主導期貨價格的假象。
這次,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將考慮對所有市場參與者一致執行頭寸限制,擬收回華爾街大投行擁有的無限持倉規模的監管豁免權。對持倉規模的限制,將降低他們的操縱收益。但如果想進一步約束石油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或許還應該提高石油期貨的保証金比例以及推出更多的石油遠期合約,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碰頭。
此外,長時間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令流動性泛濫,也不利於限制投機和穩定石油價格。哈佛大學教授Jeffrey Frankel早在1985年就認為,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與寬鬆的貨幣供應密切相關。
考慮到去年7月油價達到頂峰時,美國國會就曾對此舉行過10多次聽証會,隨著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最終卻不了了之,這次美國政府或許也要面臨巨大的政治困境,除非未來不斷攀升的油價觸及了美國國會的底線。主要壓力可能來自華爾街投行,大宗商品交易是這些公司一季度盈利的主要來源。
7月8日,英國首相布朗和法國總統薩科奇在《華爾街日報》上聯合撰文《英法首腦:必須解決石油市場波動》)指出必須要盡快解決石油市場的波動,也其實是在給美國政府施壓。各國早已不堪石油市場波動之擾,對沒有石油定價權卻是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中國來說更是如此。在剛剛上調了油價後,便遭遇了國際油價連續下跌,個中滋味,冷暖自知。
(本文作者崔宇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個人觀點。您可以寫信至yu.cui#dowjones.com與作者聯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