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中國成《京都議定書》最大受益者

英國《金融時報》環境通訊記者菲奧娜•哈維(Fiona Harvey)倫敦報道
2008年5月27日
中國已成為《京都議定書》的明顯贏家,在低碳技術領域收到巨額美元投資。
去年,在聯合國根據議定書認證的碳排放額度(carbon credit)項目當中,有73%位於中國。
在其餘國家中,巴西與印度的市佔率最大,分別獲得6%,而只有5%的項目位於非洲。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富國可通過資助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項目,幫助自己達到減少碳排放的指標。這些項目包括風力發電機、從下水道獲取甲烷、以及用於過濾工廠煙囪內有害工業氣體的技術。
中國獲益最豐的領域是工業氣體減排項目,尤其是制冷劑副產品氫氟烴(HFC)。全球多數產生氫氟烴的工廠都在中國。
標準銀行(Standard Bank)有許多業務來自新興經濟體,該行排放業務負責人傑夫•辛克萊(Geoff Sinclair)稱:「很遺憾非洲沒有怎麼獲益。」他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現行體系鼓勵大量投資於消除氫氟烴排放。安裝消除這種氣體的設備,成本相對較低,卻能產生大量碳排放額度,因為這種氣體對氣候的有害程度是二氧化碳的1.1萬倍。
針對氫氟烴排放的新項目數量正在減少,因為可供安裝清潔設備的工廠已所剩無幾。
目前,多數減排項目聚焦於能源效率及轉向更清潔能源。但這些努力也會使那些工業基礎較大的國家受益,因此碳排放資金在非洲大幅上升的前景仍然不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